【羊城晚报】万米高空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2015-06-18

  前日,在温哥华直飞广州的CZ330航班上,有广州街坊突然发病,情况危急。在药物和医疗器械都不充足的情况下,飞机上多位来自广州的皮肤科医生为病人做穴位按摩,机组人员为病人提供贴心照顾,乘

  客为病人提供随身药物……经过将近1个小时的抢救、8小时的照顾,飞机在降落广州之前,病人转危为安,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紧急返航。

  回想起万米高空众人施救的一幕幕,病人李萍满心感激。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甘韵仪

  Part1

  呼叫灯亮了

  飞机上乘客突然无力发麻

  家住越秀区福今路的李萍喜欢到世界各国旅行。6月13日,她正在加拿大维多利亚游玩,原本计划7月14日返回广州。但13日当晚,李萍突然接到家中电话,80多岁的妈妈因为股骨碎裂需要在7月13日做手术,那时李萍还未到归期。

  “电话那头,妈妈哭了,叫我不用急着赶回来,但是我不在她身边,她一定不能安心做手术。”李萍说,作为长女,她一直主持着家中大小事。为了让妈妈安心做手术,李萍在13日晚退了下一站旅程的机票,并在第二天中午乘坐南航CZ330航班,从温哥华飞回广州。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两个小时,李萍挂念着妈妈,心里很着急。当地时间约16时许,飞机终于起飞,约两小时后,李萍突然感到胸闷、心翳并心跳加速,全身无力并发麻、发冷,她立马按下飞机座位上的服务灯呼救。从开始发病到机组人员到达,不过一分钟时间,李萍已经脸色苍白,并且难以呼吸。

  主任乘务长李晋说:“从登机起我们就开始特别留意她,因为她一直都闭着眼睛休息,这不太正常。她按铃后,我们立即赶到,这时感觉到她心跳极快,已经瘫倒在座位上,全身无力并发麻、发冷。”

  按照机上急救程序,她迅速安排乘务组员拿来氧气瓶,给李萍吸氧,同时通过客舱广播寻找医生。

  两位印度医生坐在李萍附近,闻讯赶来,但因语言不通,抢救遇阻。

  Part2

  四医生上岗

  万米高空抢救一个小时 

  所幸,当时飞机上正好有几位广州的医学教授,包括中山一院的韩建德、中山二院的郭庆、中山三院的赖维以及南方医院的曾抗。4人听到广播后来到李萍身边。

  李萍回忆说:“他们告诉我,是哪个医院的医生、什么名字,叫我放心,我当时已经感觉自己接近休克,很担心挺不过这一关。我记得当时自己肚子胀气,一道气涌了上来,堵在喉咙,难以呼吸。因为全身发麻,只能勉强与医生交流。”李萍说,当时医生给她服下舒缓肠胃的药物,但是并没有缓解症状。

  迷糊中,她隐约记得,4名医生对她进行穴位按压施救。期间,有机组人员让出了自己的员工餐、糖水、帮助吸氧和按摩,也有乘客提供药物。

  抢救进行了约一个小时,李萍身体状况有好转,但病情仍未稳定,距离飞机登陆广州还有八九个小时,医生和机组人员担心李萍再出状况,一直陪伴左右。“由于飞机的座位比较窄,我半躺在座位上,医生和机组人员轮流侧坐在我身边,让我双脚搭在他们腿上,并且拉着我的手,帮我按压虎口的穴位,同时也拉住我瘫软的身体,怕我从座位上掉下来。”李萍说:“抢救和照顾,全程超过9个小时,我能感受到他们掌心传递的温暖。对于帮助我的医生、乘务人员和乘客,我十分感激,我永远都会记得这一天。”

  Part3

  开始吃东西

  9个多小时后转危为安  

  事后,记者采访了中山一院的韩建德医生,他当时参与了整个抢救过程。

  “我去到病人身边时,告诉她,我不是内科医生,是皮肤科医生,你愿不愿意让我医治。”韩建德说,得到病人的同意后,他和其他医生展开了对病人的抢救。

  “虽然病人有全身发冷症状,但经测量,病人体温正常,心率偏快,血压偏低,并且上腹腹软,有压痛,没有反跳痛,初步排除了急性腹膜炎。”韩建德说,他当时有两种猜测,第一,病人在飞机上可能缺氧,引起神经紊乱;第二,怀疑是肠胃紊乱。

  当时,医生们把随身携带的高舒达胃药给病人服用,症状未有明显缓解。由于飞机上没有过多的药物和医疗器械,4名医生唯有给病人做穴位按压,包括太阳穴、人中穴以及膝盖以下的足三里穴、手掌虎口处的合谷穴等,这对于休克症状和肠胃病有缓解作用,整个抢救过程持续了约一个小时,缓解了病人的状况。

  之后,有其他乘客提供了舒乐安定药,病人服下后,慢慢安静了下来,进入睡眠状态。

  韩建德说,当时病人情况比较危急,她本人要求立遗嘱,以为自己活不下去了。经医生和医护人员合力抢救和贴心照顾,9个多小时后,病人情况趋于稳定,可以坐起来吃东西,医生们这才放心。

  Part4

  平安到广州

  乘务长10多小时没休息  

  在快到广州的最后两个小时里,其他乘务员都在忙碌地做着落地前的准备工作。区域乘务长宋元不放心李萍,一直在座位边陪着她,等她醒来,陪她聊天,希望能舒缓她的心情。 

  “为了照顾旅客,李晋主任连续10多个小时都没有休息,作为她的乘务组员,我也很佩服她。”宋元说。

  在航班落地前,机组已经提前联系好了地面服务的同事,帮旅客安排好轮椅,并联系了她的家人。

  北京时间20时14分,CZ330平安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报料人谢小姐,二等奖200元)

       

        病人在飞机上立遗嘱

  昨日,记者联系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皮肤科主任曾抗教授,他与韩建德、郭庆、赖维教授,以及另两位印度医生刚参加完在温哥华举行的第23届世界皮肤科大会,当地时间6月13日乘坐南航CZ330航班飞回广州。“当时飞机晚了约两小时起飞。”曾抗说。

  曾抗回忆,飞机起飞后约两个小时,坐在经济舱第二排位置的曾抗发现坐在他身后一排、靠窗座位上有一名中年女乘客情绪出现异动。

  “她50多岁,是中国人。”曾抗了解到,那名女乘客告诉乘务员自己身体不适,认为自己可能要死亡,要打开手机录遗嘱。飞机上是不能开手机的,空姐告诉她只能手写遗嘱。

  空姐见到她气促,全身发冷、情绪激动,便紧急广播呼叫:“乘客中是否有医生?” 如果此时客机上无医生,女乘客病情又继续恶化,飞机有可能会紧急返航。

  曾抗与韩建德、郭庆、赖维教授,以及另两名印度医生听到广播一同起身来到第33排。此时,同排座位的乘客已由空姐安排至其他位置,女乘客可以半躺在3个座位上。由于女患者不懂英语,印度医生无法与她交流,便回到座位上了。

  中国医生们向空姐出示了护照、名片,介绍他们是来自广州的医生。

  “好在南航飞机上备有氧气瓶、听诊器、血压计,为我们检查乘客身体提供了便利条件。”曾抗说,他给女乘客量了体温,又用听诊器听心脏无明显异常;血压100/70,生命体征没有太大异常。几位皮肤科医生判断她患上胃痉挛。

  韩建德拿出他随身带来的胃药,其他乘客也拿来了镇静药。女乘客服下药后,情绪仍不能平静,她紧紧抓住曾抗的手。曾抗、赖维分别对她的穴位进行刺激法按摩。

  在接下来的航程中,曾抗和机组人员轮流坐在女乘客旁边陪护、照料,“我在飞机上几乎没有睡觉。”曾抗说。期间,女乘客口述,乘务员用笔记下了遗嘱,曾抗作为见证人还在遗嘱上签了名。

  女乘客安然度过接下来的航程。前日傍晚8时许,CZ333客机飞临广州,平稳降落在白云国际机场,在空勤人员陪伴下,女乘客来到中、印医生的座位前,向医生们一一致谢。

  曾抗教授对记者说:“其实,按照医生执业规定,在国际空域的飞机救人属超执业地域‘非法行医’,真要出了人命,家属告医生,我们是要担责的,但危急关头,也不会考虑那么多了,救人要紧!”

  赖维教授则说:“我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规范化培训出来的医生,当时打下了内外科基础,还管用。”

 

 

 

原文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6/16/content_72889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