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中国有170万人患炎症性肠病 最快4天可初步确认病情

2015-09-10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彭福祥、李绍斌报道:腹痛、腹泻、血便,且反复发作,警惕是“炎症性肠病”。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500万人罹患炎症性肠病,其中中国就有170万人。为让炎症性肠病患者及时、高效、准确地就诊和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开通炎症性肠病多学科会诊直通车。通过该会诊平台,患者足不出户,最快4天便可得到该院多个学科知名专家的会诊。

       国内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上升

       据专家介绍,炎症性肠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40岁人群,儿童或老年人也可发病,男女发病机会相差不大。炎症性肠病的最大特点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令部分患者致残。目前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肠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免疫系统会把患者吃进去的食物、肠道中的细菌等误认为外来物质,发起“无差别攻击”,血中的白细胞到消化道黏膜内去“战斗”,继而引发炎症,导致溃疡反复出现。

       炎症性肠病过去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被认为是很少见的,但近二十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山一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陈旻湖教授介绍,去年该院共收治了460多个炎症性肠病病人,今年预计全年收治的该类病人将超过500个,而在十几年前,该院一年才收治几十个此类病人。

       炎症性肠病需多学科会诊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尚无“金标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常常还需与肠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此外,炎症性肠病的准确分型对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往往需要消化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适用于不同的疾病阶段和不同的患者,且药物存在多种副反应;外科治疗对于炎症性肠病并发症如肠道狭窄、脓肿或瘘管、溃疡性结肠炎巨结肠等极其重要。陈旻湖指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需要消化内科、外科、营养科、儿科、造口师、护理团队等多学科共同参与。

       最快4天可初步确认病情

       2011年,中山一院启动了炎症性肠病多学科会诊模式(IBD-MDT),是国内最早建立炎症性肠病专病诊治中心的单位之一。自2004年成立IBD专病门诊以来,该院长期随访患者超过2000人。目前,该院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的专家包括来自消化内科、胃肠胰外科等重点科室共25位优秀医生。

       今年7月份,中山一院炎症性肠病多学科会诊直通车上线。如果患者怀疑得了炎症性肠病,可登陆该院专题网页(http://www.haodf.com/paperdetail/IBD.htm)提交病情和联系方式。据了解,在约定当天,中心即将所需学科专家集中讨论后的意见电话告知患者,避免患者在各个学科之间折返奔波,并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3个工作日内,医生会电话通知患者初步会诊意见,而以往,患者要至少10-14个工作日才能明确诊疗方案。

 

 

http://news.ycwb.com/2015-09/09/content_20638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