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 梁力建:老师要有甘当「前浪」的觉悟
编者按:在9月10日中山一院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显微创伤手外科副主任、骨显微党总支书记朱庆棠教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青年委员、肾内科周怡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从医从教故事。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中山医教育传承之精神。
以下为梁力建教授发言全文
今天是教师节,是教师的节日,祝所有的教师节日快乐!
教师节由来已久,世界各国都有教师节,旧中国从1931年就有教师节,但是,教师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所以直到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才同意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通过建立教师节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我从小就希望能做一个司机和老师,这两个愿望都达到了,我已经是自己的司机。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很高尚的职业,总觉得老师什么都懂,没有好的老师,就没有好的学生,但怎么样才算是好?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直到自己在医院成为一位医生,成为医学院的老师,才感到无尚的光荣,也感到自身职责的重要。
在中山医,有非常良好的教学理念和规范,回想起自己的老师,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在中山一院,很多老师给了我很多教导,在我心目中,个个老师都是棒棒的。如老专家蔡纪辕教授,国家一声号召,他就毅然奔赴朝鲜的抗美援朝战场,不顾个人安危,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为我们做出榜样。王成恩教授,不断创新、创建了我院的烧伤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他不分昼夜、随叫随到、不分病人贵贱,尽全力救治每一位病人。还有很多的老师,包括朱家恺副校长、陈国锐教务长、王吉甫、曹绣虎、梅骅教授……是他们手把手教我走上手术台、鼓励我走上教学的讲坛、树立尊师重教的理想。我记得第一次在大礼堂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统考,我有点怕,怕辅导错了,是陈教授“强迫”我走上台,并逐一给我指明辅导内容。王吉甫教授语重心长对我说,要遇到一个病人就看一次书,不但要背出来,还要能写出来。这些老师的教导,永远指引我努力的方向并鞭策着我不断进步。
我也带教过我们学校不少的学生,经常在外出差,都会遇到不少我们的毕业生,他们都会娓娓讲述他们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印象,他们也忘不了我们的老师给他们的教育。在他们讲述我的故事中,让我深深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虽然我记不起很多学生的名字,但他们永远会记住老师的名字,记住老师的言行,如外科医生的特点是“要胃大——吃得多,膀胱大——容得下更多的尿,直肠壶腹大——能忍住大便”。如回忆考试时问到他们哑口无言,以为不及格了,结果给了很高的分。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应注意仪表和行为,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和记忆非常重要。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应继续发挥余热,把中山医人的传承接下来、传下去。
我们应有一个好的传承,传承中山医人的“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中山医训,不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牢记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使命。
但是传承不是复旧,有些高年资的医生常说,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以前我们怎样敬业、怎样努力,希望现在的年青医生也和以前的自己一样。但是,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前进,如果现在要求学生和过去的自已一样是不现实的。过去用手写、现在打键盘,过去工作比较单纯、管好病人就行了,现在不但要治好病人,还要服务到家,除了一心扑在门诊、病房工作,还要写文章、写标书,努力晋升。现在外科的手术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以前高级职称能治好的病人,现在一般的中级职称就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他们比我们以前忙碌更多,付出更多。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有耐心,要体谅他们,努力引导他们不断进步。但是,也不能见错不说,听之任之,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不少人说,长江后浪逐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在我看来,只要他们有好的传承,前浪死在沙滩上也是值得的,任何事物都是老的不去、新的不来。中山医的未来要靠他们,如果前浪永远是前浪,而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历史永远不会前进、中山医永远没有进步,这是守旧而不是传承。
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把自己的长处、经验传授给学生继续发扬、把短处、教训也交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无论是对病人的诊治思维和技术,才能使自己的学生能更快的成长起来。正如一位老教授说的,如果自己的学生不能进步,以后自己病了怎么会有好医生为自己看病。
今天是教师节,每一位老师应趁着我们还健康和健在的时候,不要像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我们可以做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我们的余光和余热,发扬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为中山医、为我国的尊师重教继续做出贡献。(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