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她们总是无畏向前

2021-09-23

成守珍三度请缨驰援湖北,武汉归来再赴海外抗疫;胡敏华坚守抗“艾”一线20年,疫情暴发后义无反顾出征武汉;脱亚莉援鄂期间主动要求去危重症病区工作,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成功为患者化解险情。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活动上,她们分享着对护理工作的理解,讲述她们践行南丁格尔精神的经历,诠释着全国470多万护理工作者的职业坚守。

 

成守珍:奔走在重拾希望的路上

 

 

飞机舱门打开,一个满头白发、瘦小的身影走下舷梯,她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从封闭到解封,从黑发变白发,在援鄂61天后,成守珍带着“打胜仗、零感染、零意外”的抗疫成果,与她的团队凯旋。

 
援鄂、援藏、援疆,又走出国门援助塞尔维亚,她始终奔走在救援、救急、救命的路上。在第48届南丁格尔奖获奖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第一次见到成守珍时,身着粉色西装的她已把白发染黑,精神抖擞。

 

“我能感受到你那颗火热的心”

 

2020年2月8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58岁的成守珍三次请缨后终获批准,作为中山大学驰援武汉临时党总支书记,与第三批131名队员一起奔赴武汉,入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
 
面对收治急、病情重、救治难度大的挑战,成守珍带领队员用72小时整建制接管协和西院2个病区,开辟“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并迅速收满100名危重患者。她根据多年的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及管理经验,探索救治患者的组合方案。她将坚持了20多年的“危重症患者医护联合查房”经验带到武汉,指导团队开展重症救护先进技术。
 
2月13日,成守珍和队员进行联合查房时,一名面罩吸氧患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否则危在旦夕。”医务人员在进行气管插管及配合操作时被传染风险极高,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这个活我熟,我来!”尽管已经汗流浃背,护目镜也泛着雾气,却没影响她的熟练操作。成守珍和团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气管插管。经过一系列抢救,患者情况好转。出舱后,她一口气喝光了满满一瓶水。
 
在武汉这些日子,她坚守在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危重患者,指导队员进行危重症护理技术操作。在紧急情况下,她废寝忘食,一天内甚至连续两次入“舱”。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对年轻人都是一种挑战,58岁的她却忍受着心悸、腰痛等不适,迎难而上。
 

患者们说:“虽然我看不到你的面容,但我能感受到你那颗火热的心。”患者会这样说是因为成守珍经常与他们进行“话疗”,送上祝愿卡、慰问卡、心愿卡,给予他们鼓励,让患者重拾希望。

队员们说:“她真是大家的知心大姐。”成守珍在驻地休息区域建立了“心灵小栈”,给医护人员充电、打气。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援鄂医疗队相继撤离。作为一支高水平医疗护理力量,成守珍和团队奉命留守。面对患者基础病杂、并发症多、救治困难的情况,她和团队创新“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模式,助力患者康复。
 
61天,成守珍团队共收治危重患者246人,出院及转出率超过91%。她还挤出时间,带领团队制订33项流程、标准和应急预案,整理了3万字的经验总结,发表3篇新冠肺炎相关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为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深体会到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

 

武汉归来不久,成守珍再次请战援助塞尔维亚。作为医疗队唯一的护理专家,她与援塞专家组成员深入22个疫情严重城市和84所定点救治医院等高风险场所,完成了25场救治和防护技术培训。
 
58岁,已经不是一个经得起折腾的年纪了,她带着腰颈痛的老毛病,每天舟车劳顿,回到驻地后贴上膏药,第二天围上颈托和护腰,又开始了长途跋涉。
 
援塞40天,在成守珍等中国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当地疫情防控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冠肺炎患者机械通气人数从53人降至10人以下,住院人数从2023人降至470人。
 
“当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响起,当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冉冉升起,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深深体会到国家的制度优势和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成守珍动情地说。
 
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在重大危急事件面前,成守珍从来都是冲在前面。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她也毅然选择走向祖国边疆,为那里的患者带和希望。
 
2014年8月,成守珍奔赴海拔近4000米的偏远高原山区进行技术帮扶。崎岖的山路泥泞难行,再加上连日的缺氧和疲劳,她摔倒造成腰椎骨折,被送进当地的重症监护室。即使如此,她仍不忘作为一名护士的使命。
 
邻床一位病情危重的女孩需要机械通气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但当地医院从未开展过这些技术。她躺在病床上,忍着伤痛,口头指挥,与同来的队员一起指导当地医护人员抢救。8小时后,女孩转危为安,而她自己却躺了1个月,才随医疗队返回继续治疗,也落下了弯腰困难、不能久坐久站的毛病。
 

3年后的2017年,成守珍又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博乐市,在一周时间内,帮助当地医院开展培训,提升当地护理标准。

 

胡敏华:捧着一颗心携手抗艾

 

 

 “早上见了你,看见你骨瘦如柴、毫无力气地躺在病床上,我心如刀绞。我无法想象这些年来你是如何生活,如何熬到比苦更苦。”时任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艾滋病门诊和病房的护士长胡敏华,2010年再次见到患者秋梅时,在微博日志《致秋梅》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丈夫吸毒,一双儿女因感染艾滋病病毒相继离世,秋梅自己也被查出患有艾滋病。多重打击下,只剩下孤独和痛苦,她放弃了生的希望,断食20天,拔掉针头,任由鲜血浸红白色床单。胡敏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除了悉心的护理,她含泪写下这篇日志,希望用爱唤醒踩在鬼门关的患者。
 
从事临床护理32年的胡敏华,有20年都在护理艾滋病患者,她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像秋梅这样处于崩溃边缘的艾滋病患者,自己消化负面情绪,努力带给患者希望。
 
在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面前,胡敏华总是主动请缨到防控一线。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还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有她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她说:“爱是世间最神奇的力量。我捧着一颗心来,他们怎会拒绝我的真诚?”

 

持续探索护理新经验

 

2000年冬天,南昌市第九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
 
“我被任命为首任护士长,开始从事艾滋病护理,那一年我也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胡敏华还记得,当时,艾滋病防治在江西尚处空白,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阿杰是医院收治的首例艾滋病患者,有长达十几年的吸毒史。他全身皮肤溃烂,根本找不到血管。要输液,只能静脉切开,而这极有可能造成职业暴露。正当大家都在为这第一次密切接触犯难时,胡敏华没有丝毫犹豫,拿起静切包,坦然地协助医生完成了全程操作。
 
就这样,原本没有谁愿来的艾滋病科,因为胡敏华能身先士卒,让不少护士都心悦诚服,很快聚齐了一支队伍。胡敏华结合多年的护理经验,在摸索中建立起艾滋病门诊工作制度、接诊流程和护理常规等。
 
“2008年以前的患者多为吸毒人员,有时患者会用针具威胁护士;2008年以后,患者以性接触感染为主,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我意识到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的紧迫性。”胡敏华一方面组织护士开展心理疏导,一方面发展依从性好的感染者,成为同伴教育志愿者,设立了“艾友”温馨家园,由志愿者现身说法,分享自我管理经验。
 
2010年,医院单独设立艾滋病病房。胡敏华又带领团队建立了从筛查、建档、随访到复诊的全人、全家、全程、全面的个案管理模式,在治疗和心理干预之外,由志愿者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困难,利用一切可及的资源,创造支持性社会环境。
 
为了使自己积累的经验惠及更多人,胡敏华细心总结并主持课题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论文数十篇,为解决艾滋病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生命热线”全年无休

 

“胡大姐,我的化验报告出来了吗?”“阴性还是阳性?阳性能治好吗?”夜半时分,电话那头总会传来焦急的声音,胡敏华会耐心地安抚和疏导。
 
很多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新感染者,不敢把病情告知家人,也无法向他人倾诉,胡敏华便成了艾滋病患者的倾听者。她为患者和家属开通了全年无休的“生命热线”,挽救过一心求死的青年,支撑过濒临崩溃的家属,疏解过极度恐惧的疑似患者。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挽救生命的信号,胡敏华不断地拓展“生命热线”的通路,手机里有1000多位患者的联系方式,还建立了几十个微信大群。
 
为了让爱走得更远,胡敏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创立创新工作室,先后开通“与艾滋病为邻”微博和“与艾滋为邻”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抗艾信息3万多条,平台关注量达到6.8万人,累计阅读量超过4亿次,受众遍及全国乃至海外。
 
事实上,面对痛苦的患者,胡敏华自身也常常陷入五味杂陈、茫然无措的情绪。为了更专业地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为了疏导自己,胡敏华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运用心理学知识,为患者建立《心理咨询个案》1600多份。这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库,为她的团队和业内同行提供了翔实的患者心理咨询工作参考。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希望凝聚更多人和我们一起,携手抗艾。”胡敏华在当地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了抗艾志愿服务队,致力于艾滋病患者管理和情感关怀等。如今,服务队成员已逾千人,累计开展群众健康沙龙300多场,受众达10万多人次。

 

脱亚莉“我是护士,我不做逃兵”

 

 

“病友们:您好!您一定要坚持,一定要配合,您一定行,我们会尽力救治您的。”

 
2020年年初,前去支援武汉的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脱亚莉写下32张卡片,当她把卡片送给每个患者的时候,许多人都哭了。一张小小的卡片,有效减轻了患者的恐惧。
 
脱亚莉每天穿防护服工作的时间超过10小时。从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转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区,在武汉抗疫的53天里,她心里始终有根弦一直紧绷着。身为队长,她要时刻保护好重症患者和她的队友。

 

朋友圈屏蔽家人,逆行出征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上午,脱亚莉刚刚参与完抢救手术,听到院里征召援鄂医护人员的消息,就马上报了名。尽管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刚做完眼部手术,都需要照顾,但她还是把朋友圈屏蔽了家人,瞒着父母逆行武汉。
 
“面对疫情命令和国家召唤,作为一名符合条件的应征者,我必须去。”作为业务骨干,从事护理工作26年的脱亚莉临危受命,担任庆阳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53天,她带领团队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278人,其中重型患者132人,危重症患者24人,治愈出院135人,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零事故。
 
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病区的情况十分复杂:患者有气管插管的、带呼吸机的、带各种引流管的,大多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人员帮助他们吃饭穿衣、擦身翻身、端屎接尿。为了防止患者发生压疮,2小时就得翻身一次。在平日的重症监护室里,有护工帮助给患者翻身。但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要护士做。
 
给患者翻身这件事难度很大,尤其是昏迷的患者,需要一点一点地翻,不能造成患者不适或者意外脱管。脱亚莉就先翻头和肩膀,再翻腰和臀部,再翻下肢,每给患者翻一次身她都会汗流浃背。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各种操作都不方便,护目镜起雾看不清楚血管。扎针这样的日常操作,成了很多护士最头疼的事,脱亚莉凭着多年经验,凭手感就能一针见血。因此,她被大家称为“针神”。
 
74岁的张大爷,除了患有新冠肺炎还患有肺心病,身体十分虚弱,吃饭困难。脱亚莉每天都会来到他的病床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饭。张大爷一勺饭要嚼好长时间,她都是耐心地等大爷嚼完了再喂第二勺。她明明知道这样喂饭感染风险很大,但是她还是这样做了,老人非常感动。

 

重症救治组誉之为“楷模”

 

为了减少队友的感染风险,脱亚莉经常独自一人完成几个人的工作,帮助其他队员解决难题。只要呼叫铃一响,不论是谁分管的患者,她都第一个冲上前去处理。
 
有一次,一位年轻护士不小心把患者接尿的塑料袋弄漏了,排泄物污染了地面,护士被吓哭了。脱亚莉走过来说:“我来清理,一定会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后患。你们先到护士站去。”
 
脱亚莉配好消毒液,来回喷洒消毒了3次,还把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擦得干干净净,又用消毒液喷洒了一遍。当时她的护目镜浸满了雾气,衣服也全被汗水浸透了,收拾完后已经是深夜了。
 
病区环境不熟悉,电脑系统不熟悉,物资不知道放在哪里……面对诸多困难,脱亚‍莉边学习边工作,严格做好救治、指令传达、防护培训、心理疏导、物资申领发放,忙得每天休息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她还把每天工作中的经验和细节整理出来,在工作之余和晚上休息时间组织队友学习、交流。
 
前方防护物资紧缺,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她上班前不喝水,只吃一个鸡蛋,穿着成人纸尿裤上班。脱亚莉以过硬的重症护理专长和无私无畏的坚守,被重症救治组赞誉为“坚守性、主动性和执行力的楷模”。
 
在战疫中,她向甘肃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凭借她踏实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实绩,2月6日,她被党组织吸收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回顾此前,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都有脱亚莉奔忙的身影。
 

2003年“非典”来袭,脱亚莉是院里第一个请战的护士。她坚守一线,直到夺取抗击“非典”胜利。当时,亲友们都害怕她会被感染,劝她中途请假,她坚决不肯:“我是护士,我不做逃兵!”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kwMzI4NQ==&mid=2650898663&idx=1&sn=cbf68fcf75cee7172ab620b287ccd086&chksm=84c0947db3b71d6b53cb1b5ce6ae687b51253d46ffac22adfa609649211e247af4d34c27176b&mpshare=1&scene=1&srcid=0923ItGxzEgH4nXGkZoHQDSz&sharer_sharetime=1632389208874&sharer_shareid=b619a20caf1b0adca963a346f3dc1248#rd

报道时间: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