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区景松教授联合中山大学梁思佳、周家国教授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9月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区景松教授及中山大学梁思佳、周家国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9.98)在线发表题为“Macrophage NFATc3 prevents foam cell for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evidence and mechanism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 NFATc3 上调 miR-204 以降低 SR-A 和 CD36 水平,从而防止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表明 NFATc3/miR-204 轴可能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该研究发现NFATc3表达在人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的巨噬细胞中降低。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NFATc3水平与斑块不稳定性呈负相关。巨噬细胞特异性去除小鼠NFATc3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巨噬细胞特异性NFATc3转基因小鼠表现出相反的表型。巨噬细胞中的NFATc3缺乏通过增强SR-A和 CD36 介导的脂质摄取来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NFATc3 直接靶向并转录上调 miR-204 水平。成熟的 miR-204-5p 通过规范调节抑制 SR-A 表达。出乎意料的是,miR-204-3p 定位于细胞核并抑制 CD36 转录。miR-204 的恢复消除了在巨噬细胞特异性 NFATc3 敲除小鼠中观察到的促动脉粥样硬化表型,并且 miR-204 功能的阻断逆转了 NFATc3 在巨噬细胞中的有益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涉及脂质代谢因子与血管细胞成分的协同相互作用。巨噬细胞衍生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富含胆固醇的泡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斑块内的富集使巨噬细胞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该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European Heart Journal同期邀请了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纽约大学的Kathryn J. Moore教授对该研究成果发表了题目为“Two birds, one stone: NFATc3 controls dual actions of miR-204 in foam cell formation”的评论,Kathryn J. Moore教授在评论中进一步肯定了NFATc3 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性。
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在线发表论文
(心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