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0.55kg 身长仅29厘米!广东最“袖珍”婴儿抢救成功

2015-05-13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摄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彭福祥报道:胎龄仅25+2周、身长仅29cm、体重仅0.55Kg,这样的婴儿竟然能存活并健康成长。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成功抢救了一名超低龄、超低体重早产男婴,该男婴已于5月11日康复出院。据了解,这是广东目前胎龄最小、体重最轻的新生婴儿。

男婴出生时仅巴掌大小

5月11日,小慕骏躺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睡得很安详。可就在3个多月前,他还是生死未卜。小慕骏的爸爸刘先生是湖南衡阳人,在广东顺德工作。去年下半年,他的妻子怀孕了,而且还是双胞胎,全家人很高兴。但在去年底,已怀孕5个月的妻子在顺德当地医院检查出是“双胎输血综合征”,出现早产迹象,多家医院都处理不了,医生们都建议刘先生夫妇马上到广州大医院求医。今年元旦后,刘先生夫妇找到了中山一院,并入住该院产科。

今年1月15日,刘先生的妻子分娩出一位胎龄25+2周、出生体重仅有0.55kg的超低胎龄、超低出生体重早产男婴,出生时男婴的体积仅有巴掌大小,脚只有小拇指大小,而另一个婴儿出生时已死亡。由于胎龄不足,刚出生的“袖珍宝宝”被立即送到新生儿科抢救。为确保成长环境与母亲子宫最为接近,医务人员将“袖珍宝宝”放入模拟宫内环境的保温箱中继续补足“胎龄”,并为他制作了舒适的“气垫床”和模拟宫腔环境的“鸟巢”,让他平稳度过了死亡率最高的出生后第一周。

医护人员克服六道难关

该“袖珍宝宝”出生时全身营养和发育状况很差,呼吸急促,不断地发出呻吟,多个脏器和部位发育极不成熟,尤其是呼吸和免疫功能低下,情况十分危急。中山一院儿科学科带头人庄思齐教授、新生儿科主任李晓瑜副教授、区长余慕雪副教授、李易娟副教授等专家参与救治,前后克服了六道难关。

区长余慕雪教授介绍,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易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大多数情况下最终会导致肺部永久性损伤,带氧机出院的病例相当多;超低胎龄、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极不成熟,极易发生感染并死于感染相关并发症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超低胎龄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极不成熟,易发生视网膜病变而导致失明;早期床边超声监测发现患儿颅内有软化灶,这是威胁早产儿生存质量的脑损伤的前兆;吸吮吞咽功能、胃肠道发育极不成熟,容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胆汁淤积症;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很高,国内外报道此类超小早产儿出院时的EUGR都在60%以上,导致后续的院外生长受限和神经运动发育迟缓。

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救治和细心护理,该“袖珍宝宝”已在健康成长。出生后3个月(刚刚到足月儿的标准),该宝宝已能自己抬头,活泼好动;38周已经能自己每餐吃完65ml奶;患儿体重生长曲线很快从出生时的第3百分位点追赶到正常生长曲线25百分位,41周体重已有3380g,较出生时增长了5倍多。

超低龄、超低体重早产儿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据了解,超低胎龄指出生胎龄<27周,超低体重指出生体重<1000g。中山一院儿科学科带头人、着名新生儿专家庄思齐教授指出,早产儿的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8%~10%,死亡率为12.7%~20.8%,而体重<750g、胎龄<26周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国内大部分超低胎龄超低出生体重的极早产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就死亡,少数存活者发生后遗症的比例也很高。国际上也报道这类极小早产儿即使存活者,不少都有慢性肺部疾病、脑瘫、失明、体格发育落后等后遗症。

新生儿科主任李晓瑜告诉记者,本次0.55kg的超小早产儿能够在该院抢救成功,并完全康复出院,除了有赖于新生儿科完善的医疗诊治技术和全体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精心护理,也基于患儿家长集体对医护诊治的充分信赖和鼓励,“以前遇到过不少早产儿,家长有的担心医药费过贵,有的担心孩子会有后遗症,往往都会中途放弃。”据悉,在中山一院住院期间,该“袖珍宝宝”至少花掉了35万元。

 

原文:http://news.ycwb.com/2015-05/12/content_20190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