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广州完成一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2017-08-11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昨日,因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王先生移植肝脏后康复,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院,成为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患者。该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发明的“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技术,破解了器官移植“灌注冷藏”损伤的难题,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该技术有望改写世界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

  传统移植技术影响疗效

  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介绍,传统器官移植技术包括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三部曲”。即医生将肝脏从捐献者体内摘除过程中,先用保护性的化学溶液进行灌洗、降温,再放入0~4摄氏度的器官保存液中保存,之后再植入移植受体的腹腔。

  在这个过程中,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损伤,导致肝功能受损。而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何晓顺说,肝脏缺血15~30分钟就会坏死,无法移植。而在传统移植模式下,受到损伤的肝脏移入患者体内,肝功能多少都会“打折扣”。

  “我们用转氨酶来评估肝功能受损的程度。换肝的病人术后转氨酶高达数百乃至数千,都是挺常见的情况。”移植医生赵强说,新肝植入病人体内,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医学上称为“再灌注”,这一过程也会发生险情。由于供肝要用低温的灌注液冲洗、保存,原来残存在肝脏内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复供应的一瞬间,“冲入”患者的体内。这一冷热交织的巨大冲击,会导致患者血压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脏停跳,医生称为“灌注后综合征”。若手术时麻醉技术不够精湛,或情况过于严重,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研发出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多年来,何晓顺带领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他大胆假设,如果在移植过程中始终保持器官的血液供应,器官就能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患者,上述难题将迎刃而解。从而有了发明“不中断血流”的肝移植技术的想法,“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

  这个设想最大的困难在于:肝脏离体后,谁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血液供应?何晓顺团队改造了该院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解决器官移植中的缺血损伤问题。

  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介绍,“不中断血流”器官移植技术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有望重构半个世纪以来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该项技术突破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设备的问世,是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五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如何做到断离血管、接入机器的同步性,这是最棘手的,如果无法做到精准控制,就有可能造成血液中断,让手术失去意义。”何晓顺解释说,每个肝都有四根维持肝活力的管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这些管道就像树枝一样会有分支,医生在切除供体肝时,精心挑选了血管的“三岔路口”。“路口”的两端连接肝脏和动脉,维系着血液供应,第三个端口则可接入机器。

  7月23日,中山一院何晓顺团队成功地实现了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断”人体肝移植术,将肝脏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了患者。手术过程比常规肝移植更平顺,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术后2小时病人就苏醒,不到24小时出ICU,凝血功能、肝功能等3天基本恢复”。8月8日,该团队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患者王先生,60岁左右,术后虽然还很瘦,脸色也还发黄,但已经可以站着讲话,他的肝功能已经基本恢复。

 

http://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17-08/11/content_69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