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免疫医院,构建立体防控新体系



人类文明进步史同时也是一部传染病斗争史,每一次传染病大流行都会暴露出各国卫生治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与漏洞。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不断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医学界仿佛已经忘记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研究和关注重点逐渐转移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在此背景下,感染、重症、急诊等相关学科地位不断下降,专业医护人员数量少、缺口大,导致疫情来临时,必须派出大量非上述专科背景的医护人员奔赴前线。由于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染病防控和危急重症救治训练,加之早期防护物资匮乏,他们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也剧增。
当今世界正处于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乌卡时代(VUCA),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全球医疗卫生体系应对院内感染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只依靠单纯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根本无法在大流行情况下满足全社会应急处置、患者救治等需求的医疗工作,因此,建设具备强劲传染病防、诊、治能力的高水平综合医院已刻不容缓。
具体而言,“免疫医院”是通过组织、流程再造和资源配置,使医疗机构生成全系统即时应答机制,具备常态化立体防控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的维稳能力,保障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和行政后勤等非医务人员安全,圆满履行社会责任与使命的一种现代化医院治理模式。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基础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创“擎、舵、甲、戎、帆”五位一体的“免疫医院”理论体系与策略,得以在武汉保卫战、广州保卫战、国内外医疗援助中不断破题,构建出一套快速响应、高效动员、成功应对、常态长效、全球合作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新机制,实现创新驱动医学事业发展的医院治理新格局。
★精确谋划 以战略组织为“擎”★
按照平急结合思维,中山一院制定“免疫医院”战略和发展规划,形成快速响应及管理体制机制。由院长、书记牵头,统筹设立多部门协同的“免疫医院”总协调小组,根据不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设计总体方案并进行资源配置,负责领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评估和改进全院响应和管理机制的落实工作。
按照功能模块构建重大风险防范链与协作应对体系,成立医疗救治、教育培训、科研攻关与国际合作、支援保障、党建宣传、精神心理支持6个小组,建立健全覆盖医院所有环节的风险防范治理机制与举措。
在应急时期,总协调、各小组、各临床与职能科室严格落实“每天一交班、每天一巡查、每天一会议、每天一报告、每周一通报”的“五个一”制度,保障引擎一旦发动,全院力量即可高效投入风险防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医院有序应对各种风险危机做好充分的战略领导和组织行动准备。
★精益流程 以全院安全为“舵”★
实施全方位流程再造、硬件设施升级及全员疫苗接种,建立立体免疫屏障,筑牢医院安全防线。
“免疫医院”按照“安全生命线”系统思维重新规划设计人流、物流、车流,树立立体免疫屏障理念,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医院基础设施、流程管控等多种方式,建设突发传染性疾病院前急救平台、升级改造门急诊大楼负压ICU、负压手术室、负压产房和综合检验平台,提升遭遇突发疫情等特殊时期中央空调系统和医用气体系统运行控制的温度调节能力及灵活性,满足平战结合管理要求。
此外,中山一院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破解疫苗犹豫,院领导带头接种,多渠道、多层次有序开展疫苗接种宣传组织工作,现全院职工疫苗接种率超90%,构筑起院内员工免疫屏障。
★精进本领 以教育培训为“甲”★
“人”是安全风险防范的核心要素,全体医务人员对建设“免疫医院”达成共识,具备科学的安全风险防范知识技能,高超的疑难危重症救治技能和崇高的医德医风,是保障医疗机构成功应对各类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铠甲。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山一院高度重视防控培训工作,高效组织培训专家团队,制订科学精准的全员培训方案,同时录制了16套中英文疫情防控操作示范培训视频,课程包括个人防护操作、新冠临床诊治流程,危急重症救治技能(心肺复苏、除颤仪、气道管理、CRRT、ECMO等)三大板块,培训内容根据国家最新指南不断动态更新,理论和技能培训双管齐下。
医院集中面授培训366场,实战演练84场,考核76个科室,培训医生、护理、行政后勤、学生学员、保洁、保安等共计4154人,线上培训共9789人,合计完成25.8万人次的疫情防控与救治培训工作,做到了全院人员培训全覆盖,补齐了传统模式下系统防控、救治培训不足带来的短板,使主动预防安全风险成为医院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责任担当,为确保战疫一线医疗队员与全院零感染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本质上提高了医院安全水平。
医院编撰的医务人员新冠防控培训方案广受认可,在近2000名广东省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中被推广使用;同期录制的16个英文培训视频,被收录到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官方网站的疫情防控学习资源库,并成为援塞尔维亚国家医疗队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的重要资料,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携手抗疫贡献了中山医力量。

▲医院开展的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培训。
★精准作战 以医疗救治为“戎”★
新冠疫情初期的惨痛教训提示,仅借助人力和传统粗放的诊疗管理模式,无法对公共卫生风险做出精准应答、预警和救治,是当今医疗应急管理的主要痛点。
因此,“免疫医院”将发热门诊、传染病病原体综合检测平台、重症快速反应小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经典、现代的诊疗管理模式与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对各类公共卫生风险实时监测预警、第一时间管控潜在危机并做出精准应对,全方位护佑人民生命健康,是乌卡时代提高医院防疫战疫能力和安全韧性能力的强大武器。
以中山一院发热门诊综合提升项目为例,医院通过多措并举,紧密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传染病预防经典指导思想,建立与之完整配套的建筑设施、空间流线、筛查机制及衔接体系,将原有传统模式下的发热门诊全面打造成为高端先进的传染病应急救援中心,筑牢“免疫医院”的第一道防线。
第一,加强建筑设施建设,全方位升级改造5间负压诊室、2间负压病房、DSA手术室、CT室、负压隔离病房等医用空间,配套独立的洁污水通道、空调排风系统、废弃物处置系统等硬件设施,从根本上避免因物理环境不合理而引发的院感问题。
第二,加强空间流线管理,按照“三区两通道”的要求,专设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管控患者和医务人员专用出入口及通道,优化预检分诊和人员管理模式,大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第三,提升快速检测能力,针对发热、急需入院和手术的患者,医院专门开通了核酸检测和CT绿色通道,临床医生和患者可在40分钟内收到结果报告,极大提高突发传染性疾病诊断效率和应对速度。
第四,提升应急衔接能力,配置洗消、接诊、抢救、安全检测、放射诊断及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全方位满足突发传染性疾病的现场处置、转运、入院、分诊、隔离和抢救等环节需要。
发热门诊的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医院在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的院前转运、快速隔离和医疗救治水平,最大程度保障了发热患者候诊、看诊、检查、用药的全闭环管理,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覆盖全面的免疫医院防控传染病“组合拳”。从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发热门诊累计接诊48000余人次,疑似阳性患者全部检出,实现患者零漏诊、医务人员零感染。
★精深研究 以科技合作为“帆”★
“免疫医院”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新冠疫情暴发伊始,中山一院立即启动免疫医院之科技战疫,通过设立新冠研究平台、团队、项目,实现跨国界、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在不断总结国内支援武汉、绥芬河、广东省内各地及国际援助塞尔维亚抗击疫情实践经验基础上,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开展科研攻关与协同研究。
在预防方面,创新建立了标准化医疗防控培训体系,科学制定防控规范和培训措施,创建疫情防控下的医院诊疗管理新模式,提出了医学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诊断方面,围绕临床“卡脖子”问题开展机制机理研究,建立核酸和血清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通过消化系统表现识别无肺部症状患者等新冠肺炎早期精准诊断模式,大幅提高诊断效率、减少漏诊及降低检测人员风险。
在治疗方面,提出个体化的患者分层管理策略,揭示了新冠肺炎患者在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免疫逃逸分子等方面的发生发展机制,针对性提出糖皮质激素、胸腺肽使用和血糖分层管理等新方案,开展精准干预。
在疫苗方面,创新性开展疫苗接种效果评价临床研究,为破除疫苗犹豫、指导疫苗接种提供了高循证等级的研究证据。
中山一院领衔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体系”研究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医院通过“免疫医院”建设新举措,能够在国家需要之际累积派出超过2000人次抗疫医护人员,高质量完成了常态化精准防控和武汉、广州疫情阻击任务,全部实现“零感染、零漏诊、零死亡”战略目标。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等多部门先后给医院发来感谢信和表扬信。

文丨程舒媛 肖海鹏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fK5jNXwhovvPJk0jnGgQg
报道时间: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