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4岁男童腹藏动脉瘤,医生为他换上“XXS”号人工血管

2022-01-13

近段时间,4岁男孩小星的身体有些异常——他的右腿比左腿要粗一些,但没有明显不适。父母带小星在当地医院做检查,无意中发现了另一个“炸弹”——小星居然患上了青少年罕见的腹主动脉瘤。

2021年11月30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深明的指导下,主刀医生姚陈携血管外科、小儿外科、麻醉科、PICU、护士团队等成功为小星“拆弹”。

 

image-20220113145105-2

 

| 先天性血管肌瘤在青少年中属罕见

什么是腹主动脉瘤?

动脉瘤不同于常见的“实体肿瘤”,却比实际的肿瘤更为凶险,其因动脉壁薄弱而扩张呈瘤,就像吹气球一样,当气球过度充气就会发生破裂。

小星既不幸又幸运——

不幸的是,小星患上的是少见的先天性血管肌瘤。“这个病在14岁以下青少年中比较罕见,在中山一院这样的大型三甲医院中也仅是第7例。”王深明说,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生于儿童的病例少之又少,大多是因血管先天发育异常引起。

幸运的是,小星及时发现了病灶。王深明介绍,动脉瘤早期症状隐匿,因无痛无痒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主动脉是人体的最大动脉,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肿瘤破裂后则会发生猝死等致命的问题。

成年人患上腹主动脉瘤,可以选择微创介入治疗的方案,即在血管中放置一个覆膜支架,隔绝瘤腔,降低瘤体破裂风险;也可以进行传统开放手术,即切除病变血管、置换人工血管。

但是,由于儿童患者的生长发育未稳定,动脉管腔会随患儿生长继续生长,成年人常用的无延展性支架并不适合儿童使用。儿童动脉瘤患者尤其是低龄患儿多数进行开放手术,使用具有延展性的人工血管置换病变血管,同时术中需尽可能多地保留自体血管,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变化。

 

image-20220113145121-3

 

| 人工血管可在体内长期存在

姚陈表示,小星的动脉瘤位于腹主动脉下段,累及右髂总动脉,右髂内动脉细小。血管外科团队讨论后决定行腹主动脉瘤切除“Y”型人工血管置换。

但小星的动脉实在是太细小了,即便使用最小的人工血管,仍存在与自体血管口径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这非常考验血管外科医生的“手艺”。人工血管是由涤纶做成的,富有弹性。术中,手术团队对人工血管进行了修剪和改良,使人工血管和小星的自体血管相吻合。

术后,小星恢复良好,目前已经能与普通孩子一样正常活动。王深明介绍,主动脉瘤置换的人工血管一般可以长期存在于人体中,术后不需吃药,定期进行复查即可。

“动脉瘤无明显症状,常常被人们忽略,但肿瘤一旦破裂,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危及生命。”王深明表示,若发现儿童有腹痛、下肢肿胀等问题,家长应及时带其到医院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他同时呼吁,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应每年做一次彩超筛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

(文中小星为化名)

 

记者 钟哲  实习生 石彦珩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1/13/c6128131.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8400&from=weChatMessage

报道时间:20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