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中山一院两个单位获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在2022年“3·5”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了第八批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和器官捐献行为倡导志愿服务队荣获第八批广东省学雷锋示范点。
受命名的65个示范点和65名标兵,由各地各部门层层遴选推荐,覆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这些示范点和标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际行动上,以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他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贡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者,在弘扬新风正气、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肾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是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肾脏病诊治及科研中心。在前任肾科学科带头人余学清教授、现任肾科主任阳晓教授、党支部书记李志坚教授的带领下,一代代肾科人弘扬雷锋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1、学科建设屡创佳绩。肾内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国际肾脏病学会亚太地区培训中心,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中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全国最佳学科排名第二,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专科排名前四,复旦大学专科排名前八。
2、实现医疗技术新突破。学科建立了中心规模和质量居国际领先水平的腹透中心,也是国内最早开展血液透析等血液净化技术的单位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创新科室”、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质量创新优秀项目”等奖项。
3、危难当头无私奉献。从抗击非典型性肺炎到5.12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再到武汉抗疫,肾科人始终冲锋在前,圆满完成救治任务。

余学清教授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时探望伤员

肾内科抗疫前线医护人员(郑勋华、黎渐英、陈园园,张利娴)
4、帮扶边疆、老区和贫困地区。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首创“广州模式”,从“输血式”到“造血式”帮扶基层、老区、边疆医疗机构,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难题。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代代肾科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雷锋精神!

团结进取的肾科管理团队

敬业自强的肾科大家庭
器官捐献行为倡导志愿服务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获取组织是国内最早成立、实力最强的器官获取组织之一。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的带领下,主导进行的器官捐献数量连续11年均稳居全国前列,广东省第一。作为公民器官捐献工作的先行军,一直坚持以挽救垂危生命、弘扬人间大爱、展现人性光辉、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用雷锋精神和医者仁心为健康中国奉献力量。
1、立足岗位,为生命搭桥。作为全国器官捐献试点单位之一,中山一院器官获取组织是我国器官捐献的先行军和先锋队。至2021年12月31日为止,一共完成器官捐献1187例,挽救了近4000人的生命,为超过1600人带来光明。器官捐献从业人员不畏艰难、无惧险阻,立足岗位,为生命搭桥,帮助更多生命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捐献1000例感恩会
2、创建学术品牌,建设器官捐献学术体系,积极进行器官捐献相关技术的推广。成立国内首个器官捐献示范中心,先后协助国内49家医疗单位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器官捐献与移植,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颁发的“器官捐献突出贡献奖”。器官移植团队执笔编写了《中国器官捐献指南》等多部专著,为公民的器官捐献知识普及、提高捐献器官同质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的支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技市长奖。
《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的支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志愿服务,传承和发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行为倡导志愿服务,大力宣传普及人体器官捐献知识,促进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社会氛围和良性互动,体现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延续更多的生命。2020年12月,在何晓顺教授的推动下,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招募,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广东省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经超过50万,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人体器官捐献行为倡导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捐献行为倡导志愿服务队在未来的道路上,将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这项挽救生命、服务人民健康的事业中来,用雷锋精神和医者仁心为健康中国奉献力量。
锐意进取的捐献与移植大家庭
(来源:南方网、肾内科、器官移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