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透团队4篇论文被最新国际指南引用

2022-04-11

       近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腹膜炎指南推荐:2022年关于预防和治疗的更新》(ISPD peritoniti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2022 update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erit Dial Int. 2022Mar;42(2):110-153.doi:10.1177/08968608221080586.PMID: 35264029.)发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护长林建雄主任护师、叶红坚主治医师、吴海珊主治医师及易春燕副主任护师的4篇研究论文(通讯作者为阳晓教授)被该指南引用。这是中山一院肾内科腹膜透析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腹膜透析指南引用最多的一次,也是腹透护士研究成果首次被国际腹膜透析指南引用。

 

《国际腹膜透析学会腹膜炎指南推荐:2022年关于预防和治疗的更新》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和临床预后。一直以来,国际腹透界非常重视腹膜炎的预防和治疗。《国际腹膜透析腹膜炎指南推荐》自2005年首次颁布,一般5—6年更新一次,用于指导腹膜炎的预防和治疗。

       林建雄主任护师的研究成果是关于腹透导管出口处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研究(Perit Dial Int. 2020 Mar;40(2):164-170.)。该研究发现中山一院腹透患者出口处感染发生率为0.13次/患者年,出口处护理能力差、腹透管未妥善固定、出口处存在机械性压迫、一个月内有过出口处扯伤未得到及时处理是腹透患者发生出口处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为出口处感染的预防及腹膜炎的预防提供了临床依据。

 

论文发表于Perit Dial Int. 2020 Mar

       叶红坚主治医师的研究成果是关于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与腹透患者死亡率相关关系的研究(BMC Nephrol. 2017 Jun;18(1):186)。该研究发现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与腹透患者较高的全因、心血管及感染相关死亡风险独立相关,且其对死亡率的影响在腹透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更为显著,提示腹膜炎的预防对改善腹透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发表于BMC Nephrol. 2017 Jun

 

       吴海珊主治医师的研究成果是探讨中山一院腹透患者大肠杆菌腹膜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演变(Perit Dial Int. 2022 Mar;42(2):218-222.)。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其次是头孢美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和阿米卡星,两组总敏感率均在90%以上。与2006-2011年比较,2012-2018年大肠杆菌对头孢唑啉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显著增加,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相关。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大肠杆菌腹膜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临床证据。

 

论文发表于Perit Dial Int. 2022 Mar

 

       易春燕副主任护师的研究成果是对居家腹透患者人群的医(护)患门诊接触频率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Am J Nephrol. 2017;45(4):346-352.)。该研究显示,医(护)患门诊接触频率≤2个月组的腹透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和生存率均优于≥2月组的患者,提示医护人员要密切与患者面对面接触,以使患者达到更好的临床结局。

 

论文发表于Am J Nephrol. 2017

 

       被指南引用、为国际同行所采纳是评价科研产出的重要指标,彰显了腹透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的成绩。腹透团队将继续以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腹透患者的临床问题,不断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和护理服务。

 

                                           

(来源: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