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帕金森日|中山一院前瞻性研究提示帕金森患者子女要做早筛

2022-04-13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正参与一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研究初步结果提示,50岁前发病的帕金森患者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较大,成年子女最好进行早期筛查,在他们出现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前的10年-20年就开始干预,来达到推迟发病时间、即使发病症状也轻微的效果。

 

 

       50岁前发病帕金森患者遗传给子女风险高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杀手”,和许多疾病一样,帕金森病有一定的遗传性。

       哪些帕金森患者将帕金森遗传给子女的几率更高?

       中山一院神经ICU主任陈玲教授介绍,发病年龄早于50岁的帕金森患者中有基因改变的可能性更大,即遗传给子女的风险很高,其子女发病的时间比父母更早。

 

       出现手抖前筛查出来
       可提前进行干预

       中山一院正在进行的早期筛查项目的对象就是50岁前发病的帕金森患者的成年子女进行核医学显像检查,可通过核医学显像检查——“多巴胺能神经显像”判定多巴胺的神经功能程度是否开始受损,并利用AI技术使测定更精细。如果检查显示已经受损,则预示其在10年-20年后将会确诊帕金森病。

       陈玲介绍,将这部分患者筛查出来的意义是,可以提前进行干预,延缓病情的发展,而不是等到他们出现运动症状再来就诊时,患者的病情往往已经比较重了。

 

       价格飙升
       “药荒”如何破?

       帕金森患者常备药息宁(卡比多巴和左旋多巴组合的缓释剂型,可有效缓解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等症状)自2016年就开始陆续出现断货情况。这种情况在加拿大、英国等地也出现过,据报道是与生产环节有关。

       “我们医院一进到药,我基本上出一两周门诊就开完了。”陈玲介绍,息宁缺货情况一直存在,帕金森患者们也是想尽一切办法找药,本来是50~60元一盒的药,因稀缺而价格飙升,有的患者通过其它途径找到的药价格高达几百上千元。

       这种情况有望改观吗?陈玲介绍,“国产息宁”已经正在全国的多个中心进行二期的临床研究,中山一院也是其中之一。

       二期临床研究入组的患者并不是很多,但是一旦有好的结果之后就会开展三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的规模更大,会有更多帕金森患者可以入组,病人去体验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息宁"。

 

       @2013年植入脑起搏器患者:
       医生喊你回来升级电池!

       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DBS)也是帕金森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

       陈玲教授提醒,我国是1998年开始开展这项手术的,中山一院是2006年开展的,美敦力脑起搏器可充电电池的寿命最初只有9年,从2013年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今年宜回手术医院升级电池寿命至15年;以免因电量不足导致症状得不到控制,而病情急转直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8/#/newsDetail/120643/40693074.html?isShare=true

报道时间: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