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良性肿瘤引发心衰!转运抢救中的这一幕暖人心!
4月15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一名患者因“左房粘液瘤嵌顿二尖瓣口”引发心脏衰竭,命悬一线。危急之际,手术麻醉中心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内为患者搭建了一条“生命绿色通道”。转运抢救过程中,医生一直握着患者的手,不断鼓励她。
最终,该院心脏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等学科医护团队高效密切配合,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开胸手术,成功为患者取出堵塞心脏的肿瘤,让她转危为安。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姚尖平教授提醒,左房粘液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也会引发大麻烦,严重时可致死,患者应重视该病的治疗,切莫拖延。
医生紧握患者的手
“坚持一下,你一定有救”
据患者严女士(化名)介绍,4月15日早上,她在病房上厕所时,突然出现了胸闷和濒临死亡的感觉。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姚尖平教授一看患者症状,立马意识到了瘤体嵌顿,“我当时想的就是第一时间组织抢救,不然的话,患者在短时间内会有生命危险!”姚尖平教授说道。
9点38分,手术室龚凤球护长接到了姚尖平教授的紧急电话:“护长,请帮忙马上准备体外循环手术间,一位患者因左房粘液瘤嵌顿二尖瓣,需要紧急开胸手术抢救!”话音刚落,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大营救”在手术麻醉中心上演。
龚凤球护长快速通过监控安排手术室,在患者还没到达手术室的几分钟内,手术麻醉中心麻醉组、体循组以及护理组医务人员全部到位,并把手术所需要的设备、体外循环器械以及物品准备齐全。
9点50分,患者被极速运送到手术室。当时,患者非常紧张,并出现呼吸困难等危急表现,但姚尖平教授在转运途中不断给患者鼓励:“坚持一下,只要你在中山一院,你就一定有救!”他一直紧握着严女士的左手,安慰她:“你看,手术室已经做好了准备,早已等着我们了,你一定有救的!”
克服手术不利因素
多学科团队搭建“生命绿色通道”
当天10点,患者一上手术台,医务人员就紧密配合进行麻醉,所有的穿刺包括外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等一次成功(如下图)。

通常在手术前,患者需要禁食,以避免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可危及生命的反流和误吸。但严女士情况特别:她已吃过早餐。手术中,麻醉科江楠主任医师想方设法防范反流和误吸风险,最终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10点05分,专家团队为患者进行开胸,将主动脉和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很快,一个5厘米X5厘米嵌顿二尖瓣的瘤子被顺利取出了,医护团队的高效、密切配合让患者转危为安。
“当患者建立了体外循环后,就能解除生命危险了。”姚尖平教授介绍道,“所以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腾出手术室、安装体外循环机器、为患者进行麻醉穿刺,并且开胸、建立体外循环。与时间赛跑、快速配合是我们抢救成功的关键。”龚凤球护长表示:“这位患者的情况虽然紧急,但所有的抢救步骤都井然有序地进行,仿佛一场训练有素的演练。”

姚尖平教授手术团队为患者心脏“解堵”
从患者发病到完成手术,仅用3个小时,手术团队以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顺利结束手术。目前患者已恢复良好,转入普通病房。
龚凤球科护长表示,虽然疫情对临床工作增添了一些压力,但并不影响手术室的救治能力,手术麻醉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建立了一条“生命绿色通道”。这位患者在生死时速下成功救治,离不开专家团队、体外循环团队与手术麻醉中心护理的高效密切配合,展现了中山一院在危急重症救治上的综合实力。
左房粘液瘤:良性肿瘤也会闯大祸!
粘液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形状不规则呈果冻样。半数以上的原发性心脏肿瘤为粘液瘤。3/4的粘液瘤发生在左心房。
左心房粘液瘤通常有蒂,在心房内像绳球一样随血液流动而摆动。它们可在二尖瓣附近移动,亦可不断地堵塞二尖瓣口,导致血流间歇性阻断。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使肿瘤掉入开放的二尖瓣口内,站立位时粘液瘤患者可能发生晕厥、气促和肺充血。卧位时则症状可缓解。肿瘤还可引起二尖瓣损伤,出现二尖瓣的回流产生心脏杂音,可用听诊器闻及。治疗左房粘液瘤的办法是手术切除。
别看左房粘液瘤是良性肿瘤,它却可以引发三大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
1.脑栓塞或周围动脉栓塞:粘液瘤往往质地较脆,易形成碎片脱落,随血流方向经主动脉向脑部动脉或周围动脉掉落导致栓塞,致不可逆转的脑栓塞。
2.梗阻:肿瘤随心脏搏动而运动,舒张期随着心室舒张,肿瘤部分运动致二尖瓣瓣口以下,阻挡二尖瓣口,形成继发性二尖瓣狭窄。当患者深呼吸、咳嗽或用力排便时,心脏的突然收缩,可致肿瘤不能回缩,卡在二尖瓣口,阻断心脏血流,致突发心跳骤停、晕厥。
姚尖平教授指出,严女士属于此种情况,在用力排便时突然梗阻。
3.心衰:长期继发性二尖瓣狭窄,致左心房压力增高,致肺水肿、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相关表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梁嘉韵、彭福祥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2/04/20/28f06d2aecc14d4581be34354c35f065.html
报道链接: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