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慢性肺病要当心并发血管病变!看医生妙手堵住血管“决堤口”
10年前肺结核病愈后留下“隐患”,10年后肺部血管膨大,血管壁薄如蝉翼,破裂后引起突发大咯血。看医生如何用新技术Interlock弹簧圈栓塞——用“绳栓着填塞物”,去堵血管上的“决堤口”。
10年前旧疾导致大口咯血
54岁的张阿姨(化名),在10年前得过肺结核,后来痊愈后就没有再理会了。今年4月24日张阿姨突发咯血两口,随即于陆丰市当地的医院就诊。4月25日晚,她突发大咯血,量约500ml(约一个矿泉水瓶大小),其后,张阿姨和家人辗转多地、多家医院均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5月17日她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介入科,经过检查发现张姨左下肺部动脉分支增粗迂曲,支气管动脉—肺动脉之间形成了瘘。该科副主任黄勇慧教授分析,张姨这个瘘的形成应该与她10年前的肺结核有关。肺结核虽然痊愈,但导致肺组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支气管原本“各走一边”的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发生异常沟通,动脉的血进入到静脉中,将静脉血管胀得越来越粗,越来越薄,随时有破裂可能,一旦破裂就会大口咯血。一旦血块进入气管,则随时有窒息危险。这就是张姨住院期间,床边随时放着抢救设备的原因。

医护人员在查房
新技术妙手堵住血管“决堤口”
考虑到张阿姨随时会再次出现突发大咯血,手术必须尽快进行。5月23日,黄勇慧教授和同事们为张阿姨实施“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通俗的解释就是在造影的“引导”下,医生用栓塞材料将已经“决堤”的破口处堵住。由于张阿姨支气管动脉明显增粗(6mm)、瘘口大、血流快,如果采用传统的栓塞技术和栓塞材料,栓塞材料一放进去,可能立即就被湍急的血流冲走,栓塞材料一旦经过瘘口进入肺循环和体循环,就会造成脑梗、心梗等异位栓塞,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
黄勇慧教授决定采用Interlock弹簧圈栓塞,即一种新的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该弹簧圈的优点在于它有一条像细绳一样的组件拴着栓塞材料,确认栓塞可靠稳定后才释放,确保了栓塞后弹簧圈不会有移位的风险。
手术顺利完成后,张阿姨的胸闷明显好转,咯血停止。
慢性肺部要密切关注肺部血管有无异常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介入科向贤宏副教授介绍,在临床上,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肺结核、慢性肺部感染等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都可能出现血管瘘的可能。他建议这部分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可定期做肺部CT检查,以掌握肺部血管是否发现异常改变。如果已经出现了血管瘘,可进行预防性栓塞,提前“拆弹”。
采写: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9/#/newsDetail/120643/40814613.html?isShare=true
报道时间: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