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凶险!咯血500毫升命悬一线,介入栓塞让患者化险为夷
54岁的张阿姨(化名),近日再次咯血,这样的情况十年前也曾发生过,本以为也能和上次一样轻松解决,却发现再辗转多地、多家医院后均无法好转,“张阿姨的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异常通路,即肺部的毛细血管在原本互不相交的这两根动脉之间搭了一个‘小桥’,形成了一个大的瘘口,哪怕再发生一次咯血,生命可能都保不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黄勇慧教授说道。
所幸,经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团队,及时实施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张阿姨才虎口脱险,目前康复良好。黄勇慧提醒,对于有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疾病康复后也要警惕后遗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咯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诊,介入治疗是大出血疾病治疗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
肺结核康复多年再次咯血,500ml险丧命
十年前,就因为身患肺结核的原因,张阿姨发生过一次咯血,量约100ml,在医院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好转,今年4月24日,张阿姨又突发咯血两口,经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支气管明显扩张,由于自觉情况并不太严重,在进行抗感染和止血等对症支持治后,选择回家。
可就在一天后,咯血突然加重,出血量增至500ml,“大咯血一般是指一次咯血量超过100ml,像张阿姨这种一次咯血超过500ml,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向贤宏解释道。张阿姨这才慌了起来,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仍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情也逐渐加重,后经人介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中山一院寻求进一步诊疗。
黄勇慧教授介绍,胸部CT显示,张阿姨的咳血极有可能是因为左下肺部动脉分支增粗迂曲,动静脉瘘导致。“对于有过肺部慢性疾病患者来说,肺部组织受损后,往往带有血管病变,当支气管动脉持续向肺动脉施加压力时,久而久之会形成病理性瘘,随着不断扩张、血管壁越来越薄,在其他一些病理因素的刺激下,血管就会爆破裂,形成大出血。”
“这种大出血药物一般难以控制,此外容易导致肺动脉高压,影响肺的血氧结合,最后引起心衰、肺衰、呼吸衰竭等问题。”
及时介入栓塞治疗,救回一命
5月23日,在医院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黄勇慧教授医生带领团队决定为张阿姨实施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手术中,黄勇慧教授发现,张阿姨支气管动脉明显增粗,正常人的支气管动脉2mm,张阿姨已经达到6mm,瘘口大,血流快。
因此,黄勇慧教授当机立断决定采用Interlock弹簧圈栓塞,即一种新的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该弹簧圈的优点在于可以确认栓塞可靠稳定后才释放,确保了栓塞后弹簧圈不会有移位的风险。“如果采用传统的栓塞技术和栓塞材料,栓塞材料有可能经过瘘口进入肺循环和体循环,造成脑梗、心梗等异位栓塞。”
最终手术顺利完成,张阿姨胸闷明显好转,咯血停止。
黄勇慧教授表示,介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抢救大出血患者方面,介入治疗有着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无可比拟的优势,被称为大出血疾病治疗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快速精准找到大出血患者的责任血管是介入手术中难度最高的环节之一,这不仅考验影像检查的辨知能力,更有赖于介入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黄勇慧教授说道。
采写:王慧明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zl.39.net/a/220531/10927282.html
报道时间: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