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罕见子宫肌瘤一路攀爬长进心脏,看医生接力14个小时剥下“蛇样”肿瘤

2022-06-10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其中有一种极为罕见的类型——脉管内平滑肌瘤病, 其组织学表现为良性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侵袭性。当肿瘤侵入静脉系统后,可沿静脉回流方向最终侵入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目前,该病例在国内外报道尚不足300例,累及心脏者更是不超过100例,因缺乏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的挑战。

        近日,48岁的陈女士就不幸患上了这样一个罕见疾病,肿瘤一路攀爬,从子宫长到心脏,随时有发生心衰风险,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十几个专科联手救治下,她盆腹腔的巨大肿物被连根拔起。

 

        惊,肿瘤从子宫长到心脏

        陈女士半年前就开始反复出现不明原因腹胀,时而伴随胸闷、心悸不适,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3个月前,陈女士腹胀加重,自己都能触及下腹部至脐上区域的硬质包块,才在当地医院就诊。

 

陈女士半年前开始出现腹胀

 

        妇科彩超检查发现,陈女士盆腔、腹腔内有巨大肿物,最大直径超过30厘米,并侵入了下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如果瘤栓沿下腔静脉继续生长,将堵塞右心房及三尖瓣口,导致患者心衰死亡。

        陈女士辗转于多家医院,都被告知病情复杂,建议到上级医院就诊,最终,陈女士来到了中山一院妇科主任姚书忠教授的门诊,姚书忠教授了解了陈女士的病情后,立即给陈女士安排了入院。

        为了尽快查明肿瘤性质,入院两天后,治疗团队进行了第一次多学科会诊。考虑患者肿瘤巨大,组织来源与性质不确定,且合并多处静脉和右心房瘤栓,专家们决定进行超声定位下细针穿刺活检,并进一步完善PET-CT协助判断肿物情况。陈女士的初步诊断考虑为脉管内平滑肌瘤病。

 

        多学科专家联手,14小时无缝接力攻克术中难关

        得知平滑肌瘤是良性疾病,陈女士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后,决定放手一搏。手术前,姚书忠教授再次组织了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会诊科室包括妇科、胃肠外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肝外科、体外循环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专家们详细讨论了手术方案以及围手术期管理。

        经过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并结合患者自身条件,治疗团队最终决定心脏手术与盆腹腔手术同时进行。

        那么,如此高难度且高风险的手术是如何完成的?

        1.切除盆腔原发病灶:该步骤由妇科姚书忠教授与胃肠外科吴晖教授共同完成,专家们在术中探查时发现肿瘤来自子宫,表面光滑,沿左卵巢静脉沿伸到左肾静脉,除此以外并无其他部位侵犯,即行全子宫(包含肿瘤)+双侧附件切除。

        2.游离下腔静脉与左肾静脉:在原发病灶切除后,医生团队需取出左卵巢静脉-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内的瘤栓,该操作由肝外科黎东明教授、胡文杰教授以及肾移植科李军副教授联合完成,他们将大血管游离,做好切开取瘤栓的准备。

        3.心脏切开:首先体外循环科主任荣健教授为患者建立起体外循环,随后心脏外科姚尖平教授实施心脏手术,切开右心房,探查见瘤体末端,并与下腔静脉相连。

        4.下腔静脉-心脏联合取瘤栓:该步骤由肝外科黎东明教授、胡文杰教授与心脏外科姚尖平教授联合手术,并由麻醉科陈宇教授经食管超声实时引导与监测。专家们切开下腔静脉,探查至瘤栓侵犯的左肾静脉,通过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随后,经右心房、下腔静脉切口分别取出心房内瘤体以及下腔静脉内瘤栓。

 

取出的部分瘤栓

 

        越靠近心脏部分,瘤栓越粗,心脏内取出的瘤栓直径高达1.6厘米,像一条小蛇似的。“心脏内血供丰富,如果不及时摘除,瘤栓会很快长满心房,引起心衰。”姚尖平教授说。

        最终,经食管超声检查提示,心房与下腔静脉内瘤栓无残留。

        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手术中,专家团队也遇到了突发状况。当取出静脉内瘤栓后,医生们再次探查瘤栓起始部位——左肾静脉,发现静脉壁破坏严重,为保证左肾功能,需进行左肾切取以及自体肾移植。这时,肾移植科黄刚教授、邓荣海副教授共同上台实施操作,切取左肾后,他们发现肾血管灌注顺利,但因盆腔肿物压迫左侧髂血管区,导致变形,只能取右侧髂窝进行自体肾移植。

        整个手术共耗时14小时35分钟,患者在术后转入了重症医学科,最终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所有肿物均为平滑肌瘤,确诊为良性病变。

        术后,在多学科专家的精心治疗下,陈女士勇闯难关,克服了急性肾损害、脓毒症、尿路感染、消化道大出血等一系列挑战,最终顺利康复,重获新生。

 

 

 

采写: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9/#/newsDetail/120643/40837236.html?isShare=true

报道时间: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