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全球首家“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在穗成立

2022-06-13

        6月1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以下称“中山一院”)“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 挂牌建立。该中心是全球首个可对离体的肝、肾、心、肠等器官进行功能评估,并对功能受损器官进行修复的技术创新中心。

        中山一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子莲教授介绍,这是继在全球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改写世界器官移植历史之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教授团队取得的再次突破。该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延长捐献器官的离体保存时间,从而提升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获悉,借助上述自主创新技术,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正着力于开辟“器官医学”全新研究领域。

 

        创新技术实时评估离体器官功能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最终解决手段。该技术问世以来,一直采用“冷保存”技术,即器官获取后,体外静态冷保存器官,然后将“冰冻”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冷保存技术中器官处于低代谢状态,器官不具备正常功能,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功能评估,器官质量如何、能否移植只能靠移植医生的经验判定。

        针对“冷保存”过程中器官无法评估的难题,何晓顺教授团队发明了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可替代人体为离体器官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灌注压力、流量、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经不断优化改进,目前该医疗器械已经更新到第五代。

        该团队为肝、肾、心、肠等多种器官“量身定制”养护液,建立离体器官的养护技术体系。借助这一技术,离体肝脏可产生胆汁、代谢乳酸,肾脏可产生尿液、代谢肌酐,心脏可以持续跳动,使器官在“离体状态”下仍能保持正常的活力与功能。

        何晓顺教授介绍,目前该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现已实现让多种器官在体外安全地维持数小时,足以满足一般器官移植手术的时间需求。在实验室条件里,肝脏甚至能实现离体存活一周。

        基于多器官维护系统建立的离体器官养护平台,也为离体器官功能检测、评估提供了可能,通过大量的大动物实验和临床弃用供体器官离体灌注实验,首次建立了供肝、供肾、供心等质控标准。目前,中山一院根据新的质控标准已评估器官近150例,“达标”的器官进行移植后均获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避免了器官浪费。

         “一方面,我们让器官移植变成安全的手术,让过去无法评估质量的器官变得可以评估,确保移植器官的治疗,避免无效移植和由此引起的并发症。”何晓顺教授介绍,另一方面,因功能受损、原本无法进行移植的器官,以及功能不够理想的“边缘供体”,经过体外培养和修复,有望变得“可用”“更好用”,提高了供体器官的利用率,有助于缓解器官短缺的问题。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获悉,目前,何晓顺团队先后构建了功能受损的边缘性肝脏、肾脏、心脏及全腹腔脏器等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体系,成为了国际上唯一能掌握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的团队。

        该团队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制定特异性的养护参数与养护液成份,成功修复超高龄(>80岁)、重度脂肪变性(大泡型脂肪变性>60%)、总胆红素>200umol/L供肝等国际公认的不可被移植器官,并取得了良好的移植疗效。国际专家认为“是改善移植预后的重要进展”。

 

 

        开辟“器官医学”新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基于多器官评估与修复平台的技术突破和经验积累,何晓顺教授团队在建立了多个器官的长时间维护与修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器官医学”新理念,即在器官水平上研究和治疗疾病,并在人类疾病器官模型、大脑离体研究、活器官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医学发展有望进入精准研究器官功能及治疗器官疾病的新阶段,同时向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研发及医学教育等领域实现转化,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器官医学产业化项目获得科技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初创组全国总冠军。

        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的挂牌建立,不仅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正快速迈进“2.0”时代,更预示着“器官医学”新世界大门的开启。

 

 

 

采写: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赵强 梁嘉韵 彭福祥

报道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853587

报道时间: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