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侠心义胆”管向东:14次逆行出征 让ICU有爱有温度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十大“最美医生”先进事迹。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荣获全国“最美医生”称号。
他是重症病人的“守护神”,是心怀侠骨柔情的“管爷”,是14次逆行出征的全国“最美医生”……

管向东教授
穿上白大褂,将党员徽章郑重佩戴在胸前,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的习惯。身材高大的他走起来步步生风,说话中气十足,永远是那么精神抖擞,把信心和希望带给每一位患者。
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义无反顾的“救火队长”,正是管向东这位精诚大医的生动写照。
每一次都竭尽全力
最新一轮海南疫情,是我国应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5.1.3分支的“首战”。8月6日,管向东受命抵达海南。

2022年8月,管向东(右一)驰援海南
管向东常说:“不在床边看病人,所有的事都是瞎扯。”刚到海南的第一周,救治条件相对简陋。他常亲自上手救治病人,一干就是6个小时。有的病区不能开空调,在海南的高温下,隔离衣穿上不久就湿透了。
这是他第14次逆行出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2年多来,巡回在全国各地的重症病房,已是管向东的工作常态。他先后驰援湖北、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湖南、河南等多个省份,累计抗疫超过340天。
回想2020年的正月,管向东印象深刻:去武汉的高铁上,只有他和一名随行的警察。“从高铁站到指挥部,一个人没见到,一辆车也没有。”
援鄂期间,管向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仅驻点雷神山医院,而且几乎跑遍了每一家定点收治医院。他还到天门、仙桃等湖北各基层县市指导重症治疗,大幅降低当地的病死率。他受命与其他专家共同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成为临床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依据。
湖北疫情趋于平淡以后,管向东来不及多做休整,马不停蹄赶往了下一疫情暴发地区。
回想当时在武汉的日子,管向东说:“那时候的金银潭可以说是‘龙潭虎穴’,都是传染性很强的病人。但是我们几个(专家)没有一点觉得恐惧害怕。因为我们本身干ICU的,这些东西见多了,心里都有数,只要把防护做好就行。”
“作为一名ICU医生,有机会介入到这样一场疫情的生命救治工作当中,是机遇挑战,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欣慰。不是说有多高尚,真的是我们的本能。”管向东说。每一次他都竭尽全力,不惜代价救治病人。同事都说,“管教授往病床边一站,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更鼓舞了士气。”
前年喀什,去年郑州,今年海南,管向东已经连续3个生日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
说起这个,管向东想得通透:“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一句空话。作为重症专家,驰援抗疫是我的分内事,家人也充分支持我。如果我没能参加,反而会成为一种遗憾。”
让ICU有爱有温度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顺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这是管向东的座右铭。常年在ICU工作,虽然见惯生死,但管向东的内心仍有一些温雅、和柔、不可触的地方。“最难受的是什么?上午去查房的时候,一个患者还对你竖大拇指,向你敬礼,下午人就走了。”他说。
深知病重的苦痛,管向东总是温柔对待患者。“早晨!你系唔系听广东话噶?我广东话几好噶。来握握手,用力,抓紧点。”在中山一院重症一科的病房里,他常用粤语跟病人打招呼,就像碰到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在很多人印象中,ICU里摆满了各种监测仪器,滴答滴答的监测声显得很冰冷。
“ICU的病人都是到了生命垂危的关头进来的,是用生命在信任你。”管向东注意到患者渴望关爱,家属希望及时了解病情和治疗进展,于是提出“打造有温度的ICU”。广东人爱饮茶,他便在科室营造“TEA文化”——T(tell告知)E(evaluate评估)A(answer回答),鼓励ICU医护人员至少每天与每位患者的家属交流一次,及时沟通患者的病情并回答家属疑问,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

管向东教授在ICU病房抢救病人
在ICU里,医生一般都是全副武装,患者很难看到医生的脸。为了增强病人的信心,管向东常戴的医生帽上绣着“党员管向东”几个大字,“患者知道你是党员就更加信任你。”在驰援全国各地时,他的防护服上写着“管OK”等大字,让重症患者一眼就能认出他,就能心安。
善良、探索、付出、担当。简单的几点,管向东坚持了30余年。他还把自己对患者的柔情,用音乐来表达。在武汉看到因救治无效离世的病人,管向东的心被深深触动,他花两三个小时写出了一段歌词。一星期后,由援鄂一线专家医护共唱的《我希望》面世:“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幸运我和他们相伴,我希望把生命继续点燃……”
他的专业和乐观总能影响团队里的其他人。“管主任总是冲在最前面,他就是团队里那个扛战旗的人。”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司向说。
因为母亲是医生,管向东从小对医院有一种特殊的情怀。1979年参加高考时,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考入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做了4年外科医生,又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心脏外科童翠文教授的研究生,成为当年唯一的ICU(重症加强医疗病房)专业研究生。
1991年,他进入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成为中国第一批ICU医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国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创建5个ICU“窗口单位”,中山一院就是其中之一。新组建的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ICU病床数量少,设备条件有限,底子薄弱,呼吸机坏了,管向东就自己动手拆下来修。
仅仅3年时间,中山一院外科中合并循环、呼吸、肾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人实现了从死亡率90%到救治成功率90%的转变。
作为国内重症医学“元老级”人物,管向东在此领域深耕不辍。他探索建立综合管理的重症医学中心,将不同临床亚专科的ICU病房纳入统筹规划,规范临床管理;为了有效提高ICU的运行效率,减少医院内猝死率,管向东带领团队建立数字化的重症信息系统(CIS),并推动医护人员通道、病人通道、污物通道有效分流;他牵头编制的国内首个ICU建设与管理指南沿用至今,主编出版的国内首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有效提升了抢救成功率。
除此之外,管向东还是全国第一位重症医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诸多国内重症医学科的骨干。在管向东看来,培养更多优秀的重症医学人才是关键:“每个ICU建起来容易,拨一层楼,买点呼吸机,但是建好不容易,需要有一批批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全身心扑进去,才能撑起来。”

在湖北,管向东教授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在湖北各市巡回指导,与坚守到最后的其他七位全国著名重症专家被称为“重症八仙”(左二为管向东)
对于自己被称为“重症八仙”,管向东有这样的理解——“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名言,一直被管向东拿来告诫学生,也借此勉励自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留下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印迹。”面对年轻一代,管向东充满期待,他希望与广大青年一起用责任担当书写医者使命,用无悔行动践行党员初心。
文/南方杂志·记者:林琳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58BDars2HA7FwFBGImPg
报道时间: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