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不缺精神!对口帮扶西藏边坝医疗队成功救治一名阑尾术后残端瘘患者
“老师,您刚抵达边坝还在休整期,不好意思打扰了,我们这边有个阑尾炎术后9天的病人,病情有点复杂,您能帮我们看看吗?”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帮扶西藏边坝医疗队陈华东医生接到边坝县人民医院拥青医生电话时,队员们抵达边坝还不到48小时。

中山一院第十一批对口帮扶西藏边坝医疗队
三天两夜的进藏行程颇为曲折,第十一批医疗队跋涉在海拔四千米的山路上,途中不期而遇的落石、冻雨,加上一系列的高原反应,使医疗队员早已疲惫不堪,此时陈华东医生和当地医生的电话交流带着明显的喘息声。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后,陈华东医生意识到这个患者的病情不简单——术后患者反复发热腹痛,没有肛门排气排便,切口流出大量脓液,同时出现了精神疲倦、心率偏快、血氧偏低等情况。中山一院医疗队的外科陈华东医生、妇产科王马列医生、麻醉科杨芃医生、急诊科罗洁瑜医生、护理部李利城护士马上开展了多学科病例讨论,一致认为这个病人已出现全身症状,不是单纯的术后伤口感染,不排除阑尾术后残端瘘可能,需警惕感染性休克前期可能。陈华东医生决定立即前往医院救治患者。
当陈华东医生来到住院部时,患者呈现出明显消耗体质、精神疲倦、嘴唇发白、呼吸费力、全身皮肤略显干燥,心电监护显示心率100~110次/分,血氧80~85%,血压正常;此外,患者腹部稍胀,下腹部压痛明显,伤口用厚厚的棉垫捂着,拆下棉垫病房立刻弥漫着一股恶臭,切口内可见大量黄白色脓液,用血管钳探查,切口内犹如迷宫一般,多发窦道形成,向上向下均有十余厘米深,病人咳嗽时切口有气泡溢出。
“这不是单纯伤口感染,这是阑尾术后残端瘘!”陈华东医生迅速做出判断。按照边坝县医院目前的医疗条件,患者只能转上级医院进行处理,但转运至离边坝最近的昌都市人民医院需要近十个小时的车程,处于感染性休克前期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在转运途中出现病情变化,危及生命。陈华东医生于是决定先在县医院进行清创引流,待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再转院。
陈华东医生为患者撑开切口,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留置窦道内及伤口皮下引流管,用无菌薄膜建立切口VSD持续负压吸引,手术持续了将近90分钟。因为尚未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戴着口罩的陈华东医生口唇青紫,一个个原本驾轻就熟的操作此时竟成了不小的考验。术后,陈华东医生指导当地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更换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加强补液纠正脱水,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纠正白蛋白低下。接下来的两天,还在休整期的陈华东医生仍坚持每天返院查看患者。在穗藏两地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心率降至80~90次/分,血氧维持在90%以上,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经过陈华东医生评估患者达到转运条件后,患者被安全转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陈华东医生在休整期坚持每天返院查看患者
缺氧不缺精神,医疗队员们再一次践行了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 的中山一院精神。目前医疗队即将结束休整期,全员状态良好,接下来的一年他们将战斗工作在雪域高原,依托中山一院大平台,发扬援藏精神,因地制宜,开展医疗“传帮带”,为西藏人民的健康努力奋斗!

对口帮扶西藏边坝医疗队抵达边坝县人民医院
(来源:西藏边坝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