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黄洁夫:器官移植数量已开始正增长,“猪心”移植为试验性质
人体器官移植作为现代外科学宝塔上的明珠,其基础是器官捐献这一大爱行为以及移植技术的进步发展。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这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目前全球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了让更广大公民参与到这一无私大爱、移风易俗的器官捐献行列中来,26日举行的2022年广东器官捐献与移植大会暨广东省医学会第十八次器官移植学学术会议上,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生命接力先锋队”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同期举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受客观因素影像,2020-2021年我国的器官捐献、移植数量有所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移植相关工作已经开始出现同比正增长。“器官捐献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极广泛基础的工作,我们的联学联建工作就是要把广大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发动起来,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

30:2,器官移植缺口仍然巨大
大会上,黄洁夫以《让“生命接力先锋队”星火燎原》为主题,为与会器官移植专家们讲解了一场生动的党课。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自我改革,并从以往的就有模式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器官捐献、分配、共享系统,将人体器官分配打造成了阳光、公开、公平的体系,并深受国际赞誉。

“希望通过此次党课能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垂范,进一步推广器官捐献理念,唤起公众对器官捐献的关注,增强公民参与器官捐献的意识。”黄洁夫表示,我国虽已成为全球器官捐献移植第二大国,但是我国14亿人口,每年有30万器官衰竭病人需要移植,可实际每年才做2万多例移植手术,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目前的器官移植中心数量为180余家,其中以肾、肝移植为主,能做心、肺移植的中心只有26家。要进一步加强移植中心建设,建立更多的器官移植中心。带动器官捐献与移植相关专业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洁夫教授表示,未来中国至少需要300家器官移植医院,同时要大大增加心、肝、肺、肾都能移植的医院,逐步满足我国器官移植需求的缺口。
让广大党员加入“生命接力”事业中来
为了做好器官捐献事业的宣传发动工作,2020年7月1日,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创立了“生命接力先锋队”党建品牌,发挥“党建带共建、党建带群建”作用,通过主题党日、联学联建等方式走进各行业各级党组织,积极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2021年3月30日,自井冈山“生命接力先锋队”党建联盟成立以来,“生命接力先锋队”相继在井冈山、中共一大会址、延安等革命圣地3次集中开展大规模联学联建活动,倡议共同开展“学习党史、传递薪火、生命接力”主题党建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生命接力先锋队”党建联盟单位已有112家。26日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也积极响应,加入“生命接力先锋队”党建联盟。
“器官捐献事业是一项需要移风易俗、崇尚大爱的崇高事业,同时也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和医护人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黄洁夫透露,受全球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的器官移植工作在2020年、2021年都出现了开展台数下降的局面。但类似的情况,在今年上半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同比去年上半年,今年全国的器官移植数量已经增长了9%以上,这其中公民器官捐献意识的提升就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器官移植
已通过技术革新站到世界舞台中央
器官领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自带话题、流量的属性,也常常使得一些移植领域行业动态成为热搜。比如美国不断推进的“猪心”移植试验,就赚足了眼球。
黄洁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猪心移植”是美国FDA批准的一次试验,这一次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前研究使我们看到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的曙光,但鉴于种系中基因巨大差异与跨种系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巨大风险,以及是重大伦理学问题,这项工作还面临一定挑战,而且我国异种移植的基础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也还存在较大差距。
“面对国际社会的热议,我们应该在学习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有定力、不盲从、敢创新,清醒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改革的关键的仍然是推进同种人体器官移植健康发展,全社会尤其是器官移植医务人员应该要集中精力推进和完善我国捐献与移植事业改革。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同种与异种器官移植科学研究,攀登器官移植科学高峰。”
他表示,异种移植是移植医学的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推进助力同种移植的进步。人类的基因和猪的基因有巨大差异,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反应。如今,同种移植的排斥反应得到了部分解决,但正在使用的免疫抑制药物仍有很多副作用,这是一个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是移植医生,我认为人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进行了移植后,受体一定或多或少受到供体器官影响,但如果人用了猪心进行移植,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损害了人的尊严和基因的特异性。”


现阶段,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也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告诉南都记者,该团队在全球率先开展的无缺血器官移植工作,已经成功进行了150多例肝移植。通过对工体肝的维护、保养,大大提升了肝移植的成功率,改善了受体移植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让一些边缘供体肝(从相关指标上看,并非最佳移植供体的器官称之为边缘器官)实现了“修复”后正常移植。“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常态化应用于肾脏移植领域,并成功进行了一次心脏移植。而在更为适用的肺移植领域,也在有序推进当中。”
据悉,由何晓顺教授团队开发的无缺血供体器官维持系统,目前已开始着手推进国内的临床多中心研究。相关数据获得认可,批准上市后,将在全国多个兄弟器官移植中心内应用,助力整个中国移植事业的进步、发展。
文/南方都市报·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20826716583.html
报道时间:202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