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吴德熙:援外三年,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

2022-11-23
image-20221123142131-1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过去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在万里之外的岛国多米尼克生动践行了这句话。

      自2019年6月跟随中国(广东)第二批援多米尼克医疗队踏上这座加勒比海岛屿以来,他不畏艰苦、甘于奉献,两次延期归国,在当地开创了多个“第一”。10月25日,吴德熙平安返回广州。至此,他也成为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历史上执行援外任务时间最长的一位队员了。

 

image-20221123142213-2

 

      您随医疗队奔赴多米尼克时是什么情形?初到当地有什么感受?

 

      吴德熙:多米尼克位于加勒比海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与祖国相隔万里,国土面积751平方公里,仅有人口7.2万。当地岛屿和附近海域生态环境都比较原始,岛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0%。

      我们到达时,岛上正在下雨。氤氲的水汽中,车行道沿着森林的轨迹逶迤向前,一路上可以看到各式缤纷颜色的建筑。多米尼克处于传统加勒比海飓风走廊上,2017年,小岛刚遭受过强飓风“玛利亚”的袭击。即便过了2年,还能看到飓风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影响。

      我们第二批援多米尼克医疗队一行4人,分别来自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眼科、肿瘤科和泌尿外科。车辆到达我们援助的中多友谊医院,我从车里走出,心里觉得:一切都将是新的开始。

      由于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多米尼克很多医院环境十分简陋,设备陈旧、短缺,专科医生较少,一些复杂的医疗操作当地医生都不太熟悉。当地公立医院门诊采取预约制,患者有时需要等待半年,才能看得上专科医生。中多友谊医院所有大内科系统的医生都在一个区域办公,没有专门的心血管内科。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当地医患关系非常融洽,大家相互信任。

 

      援外经历中最让您难忘的是完成了哪些工作?

 

      吴德熙:3年多来,我累计诊治患者超过5000人次,成功进行了多米尼克历史上首例临时起搏器植入术、首例选择性电复律治疗等。其中,对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的诊断和抢救令我印象深刻。

      那时,我刚到多米尼克开展工作一个多月,大使回多公干,突然感到心前区不适,当地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炎。我赶到医院后,为他进行了心电图等检查。根据心电图细微的异常,我判断他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将他收入ICU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我又陪他飞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怡主任为他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大使转危为安。

      在多米尼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等较为常见,但全国没有一家医院有心血管专科,很多技术也是空白。为解决当地设备紧缺的问题,我积极与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联系,为当地捐赠动态心电图仪、动态血压监测器等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米尼克第一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和第一例动态血压监测,制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标准抢救流程等。

 

image-20221123142401-3

 

      随着心血管设备的完善和相应技术的开展,多米尼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业余时间,我们医疗队时常在多米尼克首都和周边的原住民村落进行义诊,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广泛报道,多米尼克卫生部多次高度称赞我们的工作。

      “有了疾病可以来找中国医生”,这成了多米尼克民众的共识。随着前来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加,就诊环境简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当地建立心血管内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几个月的申请和协调,我们终于在中多友谊医院争取到了办公用房,用于心血管内科的门诊、检查和办公。2021年5月21日,多米尼克首个心血管内科挂牌仪式在中多友谊医院举行。多米尼克卫生部长兴奋地把这一天称作“多米尼克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多米尼克总理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向建立设备齐全的心内科迈出重要一步。”

      几个月前,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多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我们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申报了建设“中多心血管影像中心项目”,获得了批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对中多友谊医院开展为期3年的对口帮扶,通过设备捐赠、组织多方人员来华培训、国内专家赴多指导、线上线下持续开展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多米尼克心血管学科的软硬件水平,造福当地民众。

 

      新冠肺炎疫情给援外医疗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您两次延期回国是什么原因?

 

      吴德熙:2020年3月22日,多米尼克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我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门制作的英文版新冠肺炎防治方案和个人防护设备培训视频转送给多米尼克卫生部长,向他们推荐中国抗疫经验与方案,并代表中国医疗队三次参加多米尼克总理主持、内阁所有成员参加的疫情应对特别工作会议,提出在各医院建立发热门诊、开设绿色通道、加大住院患者筛查力度等建议。

      2020年7月,正是心血管相关新设备即将到位、新流程正在制订的时候,为了能更好地在当地开展新技术,我决定延期回国。

      2021年9月,中多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刚刚成立不久,当时我们还正在申报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项目,再加上多米尼克卫生部长和中多友谊医院的真诚挽留,促使我再次决定延期回国。至今,我算是援多医疗队在当地服务时间最长的队员。

 

image-20221123142440-4

 

      您在异国他乡会不会思念故土?对于医疗队员与当地民众的深厚友谊,您有哪些切身感受?

 

      吴德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2020年7月。当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米尼克没有完全开放国境。第二批援多医疗队即将回国,第三批队员要9月底才能抵达。因为选择继续留在当地工作,所以我一个人在医疗队驻地工作和生活了两个多月。由于当地治安不太好,我当时还借用了中资机构的一只狗看护驻地。但说实话,我并没有感觉到孤单。因为每天工作都安排得很紧凑,同时有新设备等着投入使用。随着救治的当地患者越来越多,走在多米尼克的大街上,很多当地百姓经常会认出我,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Hi,Dr.Wu!”

 

image-20221123142520-5

 

      当地人单纯的性格、淡然的生活态度影响着我的价值观;中国医生勤奋、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也让多米尼克的官员和百姓从一个侧面体会到,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实力。回想起来,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当地医生说“我要去中国学习”,当地患者说“我要到中国治病”。正是因为祖国的强大,我们医疗队员才有机会向这些发展中国家输出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我们个人才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专长,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福祉。

 

      记者手记

 

在异国他乡展现中国情怀

 

      今年,吴德熙医生刚好满40周岁。3年的援外时光并非弹指而过,在此期间,正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本就艰苦的援外工作和疫情叠加,不仅给他带来了更多困难和挑战,还增加了不确定性。在记者和他1个小时的对话中,他始终在用一种极为平静和理性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听起来波澜壮阔的故事。这种平静的背后,展现了一名医生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面对艰苦时的强大意志力。

      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中国医疗队开始,至今,我国已向遍布全球的7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2.8万人次的医疗队员,诊治患者2.9亿人次,挽救了无数生命。

      跨越半个多世纪,一大批像吴德熙医生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告别亲人,远离祖国,克服种种困难,跨越文化、种族的差异和障碍,直面传染病、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考验。每到一处,中国医生都能开创多个该国“第一”,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让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

      在一代代援外医疗工作者的持续努力和推动下,医疗援外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援外医疗队员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实力、中国情怀。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陌生的国土上收获了莫大的尊重和肯定,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和共鸣。医疗援外划出了一条条跨洋航行的轨迹,连接起各国人民命运与共的心灵纽带,为维护全球民众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文/记者 魏婉笛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_uTblQQ5WqhWcHCe9_sCQ

报道时间: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