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心血管病患者防疫指引 | 身体发出这些危急“信号”?快就医!
心血管疾病具有长期性及复杂性的特点,患者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诊复查,若病情变化快需及时住院就医,突发危急重症者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廖新学教授指出,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重症和死亡比例都比普通人群更高。根据最新研判,尽管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有所减弱,但随着进入冬春季节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依旧要面临挑战,需要提防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肺功能衰竭等可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冬春之际,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控制病情,做好居家防护?廖新学教授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防护要做好六大措施,一旦身体发出紧急“警报”,需要尽快就医。
他强调,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完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做好增强自身免疫力、做好物理防护和注射新冠疫苗,以及基础疾病的监测与治疗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才能真正成为守卫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患者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场所
廖新学指出,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存在,可能会使患者的免疫力低于健康人群,这既是病毒感染的易感因素,也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感染新冠病毒后,易导致低氧血症、加重炎症负担、引起应激、焦虑或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他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要从六方面入手:
1. 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2. 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应佩戴好口罩。
3. 常通风: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温度适宜时,要做到通风清洁,室内垃圾要及时处理。
4. 少聚集: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5. 文明用餐: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尽量分餐食。
6. 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做好每日健康监测,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病情稳定者可接种疫苗 不需要“囤”药
廖新学指出,对老年人和慢性基础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新冠疫苗仍是有效预防重症和死亡的重要手段。新冠灭活疫苗说明书中提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慎用。因此,对于病情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就是符合血压、血脂控制稳定,心肌无明显缺血等指标,建议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对于急性期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炎、不稳定心绞痛、高血压脑病以及药物无法控制的高血压,即服药后高压≥160mmHg,低压≥100mmHg等,则建议经过专业医务人员精准科学的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有些老病号询问“是否需要囤点感冒药”。“不需要大批量囤药!”廖新学指出,药物有一定的保质期限,储备适量的常用感冒药和退烧药等即可。体征监测则需要体温计测体温和指脉氧测血氧水平,此外也可适当储备一些快速抗原试剂盒和N95口罩。
发烧咳嗽先做抗原检测 出现四大“警报”必须就医
很多患者担心,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
廖新学指出,以本次广州疫情的数据显示,90%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和轻症,部分出现发烧、咳嗽、肌肉酸痛等。一般经过3-4天充分的休息和对症的口服药物等处理,症状会明显缓解。因此若出现可疑的新冠症状后,建议首先做个快速抗原检测,若显示阳性,则按社区要求进行报备,如果家中条件良好,有家人照顾和药物储备,可先居家隔离观察,若有需要可再转移至定点医院。若抗原测试阴性,则按常见呼吸道疾病治疗进行处理。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心血管基础疾病急性发作或者明显加重时,呼吸道疾病迁延不愈诱发的发热、咳嗽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时,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叫救护车送往医院就诊。这些危急“警报”包括:
1. 急性心肌梗死:突发胸闷、胸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持续不缓解等;
2. 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尿量减少、下肢水肿、胃口不佳等;
3. 高血压急症或亚急诊: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 mmHg,伴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多汗、心率增快等;
4. 心跳过快或过慢: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率建议控制在50-80次/分,超过或低于这个区间都需要尽快就医!
心血管患者切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
近期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认为往返医院麻烦,或是自觉病情稳定,便不按时去医院复诊取药,家中没有药了就自行停药。
“自行停药或减药万万不可!”他指出,绝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治疗,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脑梗死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各类降压药、降糖药等多种药物对于维持病情稳定至关重要。擅自停药、漏服或减量容易加重病情,导致严重后果,得不偿失。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途径、避免被感染的重要措施。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门诊预约就诊,就诊时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以外的距离。
廖新学建议,复诊时,记录好平时的血压、心率及服药等情况,并整理好与医生沟通的问题以及需要取药的种类及数目。如遇封闭隔离,患者无法按时门诊就诊时,可通过“掌上中山一院”APP,与心血管内科医生进行线上咨询。
做好三项自我监测
廖新学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做好三项自我监测,分别是:
1. 血压监测:自我血压测量应选择固定时间,每日早、晚测量血压并记录。应选取准确、稳定的血压计。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建议控制在120-130 mmHg;年龄大于70岁、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40mmHg以内。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应控制在80mmHg以内。
2. 血糖监测:长期血糖监控中,患者应尽量使用同一型号的血糖仪,定时测量并记录。目标空腹血糖达到5.0-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1.0mmol/L。
3. 血脂监测:对于心血管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更严格,指南推荐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LDL-C应降至<1.8mmol/L,对于极高危ASCVD患者,LDL-C应降至1.4mmol/L以下。
心脏病患者要防范“心理病”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双心治疗”非常重要。廖新学指出,不良的心理因素、精神应激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率、血压波动,甚至心绞痛、心衰加重等状况。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保持平和心态,远离干扰信息,保证正常的作息和稳定的情绪。居家期间可以读书、看报、听广播,与家人沟通交流,互相鼓励,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焦虑药物、安眠药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彭福祥
报道链接:
报道时间:202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