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方舱里,他们奉命坚守到最后一刻
再见,琶洲方舱医院D20舱!
12月12日,在琶洲方舱医院各方舱陆续关舱、逐渐“安静”下来的同时,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大白”们没有丝毫的松懈,而需要转舱的部分感染者也在他们的陪伴下安心等待着。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驻守的D20方舱,“大白”们在一如往常地陪伴着101名尚未达到出舱标准的感染者。今天下午4:00,待这批感染者转入黄埔知识城方舱后,该方舱将正式结束历史使命。


陪伴如常 等待转舱的他脱下“红马甲”
“方舱要关了,我还没达到出舱标准,所以要转去其他舱。”12月12日上午,在D20方舱,26岁的陕西小伙小龚脱下志愿者的红马甲,递给负责对接志愿者的医务人员。这位钢琴老师从12月6日下午进入方舱,次日一早就穿上了“红马甲”。直到临别的一刻,他还在帮助“大白”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大白’们对我们很好,希望转去其他方舱后,能尽快出舱回家。”他笑着说。
“坚持到最后一刻,服务到最后一刻,陪伴到最后一刻!”D20方舱的医务人员在认真地逐一核对在舱感染者的信息,有条不紊地安排转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方舱医疗队领队朱庆棠教授介绍,该方舱有101名无居家隔离条件的感染者,要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达到出舱标准后才能出舱。从11月10日进驻D20方舱,中山一院394名医务人员共在该方舱开设2700个床位,累计收治5759名感染者,累计出舱5658人。
“对我们来说,送走了感染者,清理完方舱,医疗队撤离,只是一个医疗任务的结束。”朱庆棠表示,医疗队员们完成隔离休整后,将立即返回医院的岗位,继续守护人民的健康。

方舱变成“康养社区” 从聚焦“病”转为聚焦“人”
据中山一院方舱医疗队队长匡煜坤介绍,针对此次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D20方舱探索采用“康养社区模式”,更利于感染者康复。
医疗队的重点工作也不再只盯着疾病,而是针对每一个“社区”居民,像保健医生和物业管理师那样为舱友们提供健康保障和生活上的照顾。

同时,中山一院医疗队采取精细化健康医疗管理,并为舱友建立“心灵档案”,把琶洲D20方舱建成“安心方舱”“友爱方舱”“整洁方舱”“平安方舱”“智慧方舱”的标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彭福祥 王超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忧子 李波
报道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954503
报道时间: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