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无缺血肝移植,让肝性昏迷濒死的她重获新生
罹患乳腺癌,正在接受化疗的刘女士,突然在家中晕倒,送院后发现肝功能衰竭,被迅速转入ICU。
只能依靠“人工肝”治疗维持生命的她,四度昏迷、间断高热,肝肾及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好转,头部CT提示脑水肿明显,接近脑死亡。幸运的是,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术后“奇迹般”顺利恢复,如今已平安出院。

专家团队正在手术中
紧急!
慢加急性肝衰竭让她命悬一线
3月,刘女士确诊乳腺癌,在完成保乳手术后,本应按计划行术后化疗,但她在完成3周期的化疗后便出现了肝功能不全、转氨酶及胆红素异常升高,病情急剧进展成为肝功能衰竭。
在当地医院,刘女士被迅速转入ICU,只能依靠“人工肝”治疗维持生命。原本计划6周期的化疗,在实施3次后便予以中断。
为何这次化疗对刘女士的肝脏造成如此迅猛的打击?
原来,刘女士有30余年的“乙肝”病史,且未予以规律治疗。当地医院专家团队立即查验刘女士的乙肝病毒复制量,发现数值竟达到10的8次方之高,超出检测上限500万倍。
专家判断,刘女士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因化疗药物引起的乙肝病毒爆发式复制引起,是一次基于慢性肝病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悲伤之余,刘女士家属多方打听询问,得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与传统肝移植手术相比在各项术后数据上占据优势,比如缺血损伤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能显著提高重症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等。
转入中山一院住院后,刘女士四度昏迷、间断高热,肝肾及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好转,全身皮肤多发淤血瘀斑,广泛皮下出血,血压波动大,头部CT提示脑水肿明显,接近脑死亡,脑损伤是否可逆仍不可知,肝移植MELD评分已超过40分,意味着死亡风险极高。
鉴于其病情程度之危重、变化之迅速,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教授何晓顺组织了多次多学科会诊。专家们就刘女士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认为肝移植是唯一方法,且必须及时进行手术。
不过,何晓顺及团队也多次向家属表示,由于病情危重,患者手术后的死亡率仍大于50%。但家属坚定地表示,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要积极手术治疗。
幸运!
遇上匹配肝源和无缺血技术
专家团队将刘女士纳入了肝移植等待名单中。幸运的是,几天后,与刘女士匹配的供肝出现了,而刘女士经过积极的支持治疗也达到了手术“最佳时机”。
6月24日,多学科团队为刘女士实施无缺血肝移植,整台手术在血液透析支持下完成,刘女士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及输血量均不到500毫升。无缺血的供肝在被植入后即刻发挥功能,她的凝血功能得到极大改善。
术后第一天刘女士便苏醒过来,复查肝功能等指标日趋正常,移植肝血流通畅无阻。刘女士术后恢复十分顺利,9月11日,她在家人陪同下平安出院。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为何效果这么好?
“以往的器官移植需要对器官进行低温保存,等于给器官的生理功能按下‘暂停键’,或多或少会造成损伤。”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教授郭志勇介绍,一方面,无缺血技术让肝脏从供体到病人身上的全过程中一直未缺血、一直在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提高移植成功率。
另一方面,对一些被低温保存过的器官,无缺血技术配套的体外设备和器官养护液能模拟人体的环境,为器官提供营养物质,让器官处于生理状态,从而判断它能不能用于移植。
郭志勇说:“器官能不能被用于移植,以往要靠经验判断。但哪怕最顶尖的专家,都会有百分之几的误判率,而误判很可能就意味着患者死亡。”如今,无缺血技术为移植器官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方法,也成为研究器官功能的非常好的平台和工具。
《美国移植杂志》刊文认为该项技术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将其纳入《世界器官移植创新技术应用指南》。
目前,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专家团队已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的肝脏、肾脏、心脏、肢体移植手术,相关术式在该院已成为常规手术,让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未来,无缺血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器官隔离治疗、疾病器官药筛等领域。
记者/钟哲 通讯员/梁嘉韵 章智琦
报道链接:
报道日期: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