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世界卒中日 | 不仅是“老年病”!脑卒中“盯上”中青年人

2023-10-31

      今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征,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获悉,10月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举办“世界卒中日”义诊活动,帮助患者预防和识别脑卒中。中山一院神经科副主任、神经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邢世会教授指出,脑卒中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被“盯上”。

 

 

      40-45岁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上升

      “60岁以上是脑卒中的发病高峰,但现在30-45岁发病的青年患者增多,在整体脑卒中患者中约占20%。”邢世会指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都是青年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有不少中青年人生活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缺乏锻炼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也容易诱发脑卒中。

      “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是目前救治缺血性卒中最为有效的两大方法。”邢世会介绍,溶栓即通过静脉输注溶栓药物,将堵塞血管的栓子溶解,从而恢复血流。取栓则是一种介入微创治疗方式来恢复血管再通。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在4.5小时内采用静脉溶栓或联合取栓方式开通血管,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明显的功能恢复。据邢世会介绍,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具备了实施溶栓抢救的能力,能让患者就近就得到治疗,节约宝贵的救治时间。患者在基层医院解决了“救命问题”,经过评估后有需要进行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则会再转向上级医院。

 

中山一院神经科副主任、神经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邢世会教授(左一)

 

      短时间内情绪剧烈波动可能诱发脑卒中

      “脑卒中如何早期识别?要记住‘BE FAST’和‘中风120’口诀。”中山一院神经三科主任、主任医师范玉华教授指出,B即“平衡”(Balance),指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或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即“眼睛”(Eyes),是指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即“面部”(Face),指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即“手臂”(Arms),指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S是“语言”(Speech),指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即“时间”(Time),出现上述症状提示可能是卒中,一定不要等待症状自行消失,需要立即拨打120,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或卒中中心进行规范治疗。“中风120”识别法:“1”看——脸不对称、嘴歪;“2”查——上举两只胳膊、单侧无力、不能抬;“0”听——聆听说话口齿不清。

 

中山一院神经三科主任、主任医师范玉华教授

 

      “有时患者抓到一手好牌很激动,突然之间情绪波动大,也有可能出现卒中。”范玉华指出,在情绪过度兴奋时、短时间内环境中的冷暖差异过大时、上厕所用力过大时、压力过大或过劳时、冬天洗澡时、夏天运动大量出汗时都可能会发生卒中,日常中需要特别注意。“我们还发现,有部分患者是在高原旅游时发生脑卒中,从平原地区前往高原时大气压变化大,处在高海拔和氧气稀薄的地方容易使人血压升高,可能会诱发脑出血或静脉血栓。”范玉华提醒,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要特别警惕气压、气温的剧烈变化。

      “脑卒中来势汹汹,因此做好预防很关键。”范玉华指出,日常中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管理好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如果有房颤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症状;生活中积极锻炼身体;注重健康饮食。

 

      全市56家医院纳入“广州市卒中急救地图”

      抢救脑卒中,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截至目前,全市11区已有56家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纳入“广州市卒中急救地图”,形成了覆盖全市的脑血管病快速救治地图网络,致力于实现“三个1小时”的急救时间窗,即发病到呼救不超过1小时,院前转运不超过1小时,入院到给药不超过1小时。

      市民朋友可以关注“卒中地图”微信公众号,选择“卒中地图”栏目的“卒中地图”,点击“选医院”,就会出现定位周边的卒中救治医院。此外,家属可在“卒中地图”中选择“中风识别”对患者进行识别,如怀疑是中风,建议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0/29/SF10991668bfdf841acb9544f69c67e8.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