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儿童“人工心”明年有望进入临床试验,为心脏移植赢得更多时间

2023-11-07

      13岁的年龄却已有10年换心史的小凯、全球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患者福伯……11月3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病区举行一场特别的患教活动,到场的患者均经历了“换心”手术获得第二次生命。

      羊城晚报记者从此次活动中获悉,由包括中山一院在内的全国5家大医院参与的“小儿左心辅助装置”研究正在火热进行中,有望明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个装置可以为患儿等待供体心脏赢得宝贵的时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接受采访时介绍。

 

      移植心脏已长成“自己的心”

      ——儿童“换心”前景看好

      小凯现在正就读初一,平时跑跑跳跳,和其他同学一样上体育课,完全看不出是位换过心的患儿。他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心脏不断变大为扩张性心肌病。2013年,吴钟凯教授团队为小凯做心脏移植手术时,当时还不到4岁的小凯心脏比成人还大。

 

 

      团队克服了供体心脏尺寸不匹配等难题,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移植取得成功,小凯也成为当时国内年龄最小且手术成功的心脏移植患儿。

      吴钟凯教授介绍,这次回院复查,小凯的各项检查结果指标正常,心脏功能良好,说明“这颗心已然变成了他自己的”。这也提示,儿童的心脏移植术后恢复可能比成人更好。

      让供心变成自己的心,手术成功仅仅是第一步。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冯康倪医生在这次患教活动中,详细向病友们讲述换心后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要注意事项,强调终身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以及定期复诊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如何获得较高生活质量。

 

医护团队给病友们送礼物

 

      吴钟凯说:“心脏移植仍有很多难题和挑战,例如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排斥反应的治疗,移植物血管病的防治,致敏患者的脱敏等,仍然是心脏移植受者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定期讲课,帮助病友获得长期生存和较高的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医病、医身、医心,同时让病友感受来自医院的关爱。”

      据了解,中山一院心脏外科是国内第一批开展心脏移植的医疗单位,从1995年就开展心脏移植手术,1996年进行我国第一例婴幼儿心脏移植。2005年进行心脏移植的小女孩“当当”在2016年顺利诞下宝宝,她创下了国内存活时间最长并生育小孩的纪录。2013年完成当时国内最小年龄(3岁)且成功生活至今的儿童心脏移植。2021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

 

      儿童“人工心”将进入临床试验

      ——为心脏移植赢得更多时间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病人的堡垒,在我国还有很多患者在等待着,但由于供心器官严重短缺,经过医生严格的术前评估,符合移植指征的可以进入器官分配系统。但仍有很多患者无法等待到合适的供心。

      其中包括儿童患者,就在小凯做完手术的两三年里,就有多位患儿因等不到合适的供心而离世。

      令人欣慰的,包括中山一院在内的全国5家大医院参与的“小儿左心辅助装置”研究正在火热进行中,有望明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个辅助装置就是俗称的“人工心脏”,它不是取代心脏,而是安装在心脏上,“分担”心脏的部分工作,可以为患儿等待供体心脏赢得宝贵的时间。

      据了解,儿童终末期心衰往往由复杂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扩展性心肌病、川崎病等引起,其中相当部分患儿会出现左心问题。该研究成果进入临床后,将给这部分患者带来“生机”。

 

记者/陈辉 通讯员/彭福祥 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643/52309177.html?isShare=true

报道日期: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