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报】中山一院引進「港澳藥械通」首個醫療器械 挽救患者聽力

中山一院引進「港澳藥械通」首個醫療器械 ,新型人工耳蝸助患者重獲新「聲」
(受訪者供圖)
8日,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耳鼻咽喉科熊觀霞教授團隊近日成功為一名患者植入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引進的人工耳蝸,幫助患者重新恢復聽力。據了解,這是醫院通過該政策引進的第一款醫療器械產品。記者了解到,作為「港澳藥械通」第二批指定醫療機構,中山一院多種藥械將投入臨床使用,將為大灣區市民提供更多元醫療服務。
55歲的高先生(化名)自2010年進行鼻咽癌放療後,聽力有所下降,到2016年左耳已完全失聰,右耳也僅剩殘餘聽力,雖已佩戴助聽器,但聽聲效果不理想,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質量,性格也變得內向,與家人也不願交流。聽說中山一院成為「港澳藥械通」第二批指定醫療機構,並成功獲批引進國際先進的人工耳蝸植入體及聲音處理器,高先生馬上來到中山一院就診諮詢。
據耳鼻咽喉科熊觀霞教授介紹,以放射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目前經過規範的放化療後,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經大大提高。但由於放療區域不可避免地累及中耳和內耳,加上部分化療藥物的毒性作用,鼻咽癌治療後患者經常會出現聽力下降的症狀,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重度以下的聽力損害可以通過佩戴助聽器解決,但是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的患者,只能通過植入人工耳蝸獲得聽力的提高。
在醫護團隊的努力下,患者高先生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引進了電極更精細併兼容3.0T核磁檢查的人工耳蝸。其手術順利,術後電極位置良好,術後第一天預開機順利,病人和家屬均表示滿意。
據了解,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引入的是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港澳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為保障大灣區港澳同胞和內地居民在醫療用藥用械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內地引進藥械的醫療機構需具備高水平的專科建設能力、臨床診療能力及藥械管理能力。

中山一院成為「港澳藥械通」第二批指定醫療機構,多種藥械將投入臨床使用
(受訪者供圖)
2023年2月,中山一院正式成為「港澳藥械通」第二批指定醫療機構。中山一院醫學工程部、藥學部分別牽頭醫療器械和藥品的院內落地工作,與相關高水平專科對接落實藥械需求,並以最快速度聯合院內相關部門建立了「港澳藥械通」急需醫療器械和藥品的全流程管理體系。直至目前,中山一院已獲批多種藥械並將投入臨床使用。
以首例人工耳蝸的順利執行為例,耳鼻咽喉科結合患者需求和產品技術情況,明確提出「港澳藥械通」臨床需求,經過院內充分論證,新型人工耳蝸納入第一批擬申請的醫療器械目錄。醫學工程部積極對接藥監、衞健、醫保等部門共同探索國家編碼、平台採購、計價收費等流程,加快「港澳藥械通」在公立醫院平台的順利落地;同時依託運行成熟的基於醫療器械唯一標識(UDI)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體系,實現從產品入院到患者使用的全流程閉環追溯管理, 做到「來源可溯、去向可追、風險可控、責任可究」,確保「港澳藥械通」醫療器械安全可靠。
记者/盧靜怡
报道链接:https://www.tkww.hk/a/202311/08/AP654b52ffe4b05c88580521e9.html
报道日期: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