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脖子长出鸡蛋大肿瘤,广州专家精准“拆弹”
脖子莫名地长出鸡蛋大的肿块,化疗后不缩反增,还经历了骨髓抑制、重症肺炎和心力衰竭等一系列生命考验……近日,一位老年患者刘伯(化名)不幸罹患下咽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疾病打击。幸运的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联手多学科专家,为刘伯成功“拆瘤”。
颈部长出鸡蛋大小包块 一查竟是下咽癌
因为感觉吞咽梗阻感明显,刘伯来到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科主任雷文斌教授一眼就注意到了患者的异常——刘伯脖子上有一个鸡蛋大小的包块。
“通过病理活检,明确了刘伯患的是下咽癌,而他颈部鸡蛋大小的肿物,则是下咽癌的淋巴结转移灶。”雷文斌说。
下咽癌是发生于下咽部的恶性肿瘤,这一部位的肿瘤症状隐匿,容易发生转移,患者往往因为有吞咽梗阻感等症状就医,但多数检查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治疗十分具有挑战性。而刘伯的情况更为特殊,他的颈部淋巴结增大十分明显,向外突出的部分仅仅是肿大淋巴结的一部分,整个淋巴结的直径甚至达到了6厘米。
面对患者的情况,雷文斌团队与医学影像科、肿瘤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进行了多学科会诊。“针对刘伯这样的患者,我们讨论后决定先行化疗加免疫治疗来缩小肿瘤范围,再行手术切除,这样才能让患者有最大的获益。”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王丹说。
化疗后颈部肿物不缩反增 一系列生命危机接踵而至
然而,刘伯的治疗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在接受第二次化疗和免疫治疗后,刘伯颈部的肿物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比之前更大了!“这意味着颈部的皮肤有破溃的风险,肿瘤一旦从皮肤长出来,手术就更艰难了。”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邓洁教授解释说。
随后,让人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刘伯在第三次化疗后出现了骨髓抑制,他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都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这意味着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感冒发烧,对于刘伯来说都可能变成难以救治的重症感染,甚至日常的活动都有可能导致全身大出血。”难题摆在了医生们面前:刘伯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时间不等人,医护团队立刻采取行动,在隔离病房中对刘伯进行对症处理,随后送入ICU进行过渡治疗。
在这期间,刘伯又出现了重症肺炎,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和心力衰竭的情况……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危机,医护人员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胸腔穿刺引流胸水,每小时持续监测刘伯的体温、血压、心率、血氧、液体出入量、用药情况等,使用强心药、利尿、补充白蛋白、输血、输血小板、升白细胞、纠正电解质失衡问题。经过ICU、耳鼻咽喉科团队的帮助下,刘伯的病情终于渐渐稳定下来。
医护团队完整切除肿瘤 巧妙修复伤口
闯过生死险关,刘伯转入了耳鼻咽喉科普通病房。在休养及对症治疗数周后,刘伯的身体情况终于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雷文斌告诉记者,刘伯颈部的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每一步的分离操作都异常艰难,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大出血。经过前期制定的周密的手术方案,下咽癌根治术、下咽组织瓣修复、喉部分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术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依次进行,完整地切除了肿瘤。由于颈部肿物范围过大,在切除肿瘤时也切除了较大的皮肤及周围组织,雷文斌又巧妙地采用游离皮瓣的方式修复了伤口,历经五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刘伯的恢复情况良好。
据了解,近一年里,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接诊了约四五百例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像刘伯这样的危急重症患者就有100余例,他们病情疑难复杂,大部分为肿瘤晚期或复发,来就诊时经常伴有呼吸困难,肿瘤出血等危急情况。“刘伯在接受治疗之初,也存在担忧和抵触情绪,但我们还是觉得不能放弃。”雷文斌说,治疗的成功其实也得益于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如今的刘伯,已从病痛中走出,开启新生活。
文/记者 徐依励 通讯员 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1/05/SF11339802fd6c52b11ccd450cbd7bb7.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时间: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