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怎么是男助产士给我接生?”他们这样回答……(节选)
“怎么是男的来给我接生?”
“助产士不就是‘接生婆’?”
作为男助产士,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的委红锁、庞庆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广医三院”)的陈晨都曾被问过同样的问题。
在女性为主的护理团队中,男护士是稀有的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护士队伍已达到501.8万人,男性护士的比例占到了3%。实际上,在男护士中更寥若晨星的是男助产士。
面对产妇和家属的疑惑,他们是如何作答的?作为迎接新生命来到世界的“第一个人”,他们如何成为守护母婴健康的“暖男”?5月5日是国际助产士日,南方+记者走进产科,探寻他们的答案。
委红锁:不放过产妇任何微小的疼痛变化
2014年,委红锁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中山一院应聘,一心向往成为手术室、急诊或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但耐不住师姐的盛情“邀请”,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成为产科四名男助产士之一。
不仅产妇需要适应男助产士,委红锁也要适应新身份。他回忆,刚工作时,产房的男性比较少,加之自己对助产工作还不熟悉,导致自己十分害羞,“面对产妇时有点不好意思”。
而现在,他笑称早已忘记性别,更多的是站在产妇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你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自信时,就不存在性别之分了,在产科男生也能干得很好。”
如何“干得好”?以往,有些产妇认为男助产士不如女助产士心思细腻,可能会忽略异常表现,但委红锁却不认同。“敏捷的判断力是助产士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面对着母婴两条生命,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错。”他坚定地说。

委红锁为产妇做产前检查。
第一次接生时,委红锁看到自然分娩的产妇从宫缩开始疼痛,疼痛达到极点后开始分娩,不仅真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还让他意识到“幸福的”产房也潜伏着危险。
从那刻起,委红锁开始思考如何用专业技术减轻产妇的疼痛,避免高危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母婴安全。
谈起抢救一名子宫破裂的产妇的经历,委红锁仍心有余悸。
准备生二胎的阿萌,经历着宫缩疼痛,打了分娩镇痛后,安静地躺在待产室等待生产。
刚接班的委红锁对阿萌进行临产前的体格检查,当按压到子宫下段时,阿萌隐约感觉到疼痛。这个小小的异常让委红锁警觉了起来,他立马将情况报告给产科医生,经过再次体格检查,医生诊断阿萌是先兆子宫破裂。
由产科医生、助产士、儿科医生、麻醉医生等组成的快速反应团队迅速集结,为阿萌开展紧急剖宫产手术等一系列抢救。打开腹腔后,医护团队发现子宫破裂口有3-5公分,胎儿的肩膀已经顶在裂口处,幸亏委红锁发现得及时,否则母婴都会面临生命危险。
“每位产妇都会疼痛,但我们要留意高危产妇的疼痛变化,哪怕是一点点改变,我们都要提高警惕,仔细识别、评估,及时上报异常情况。”委红锁认为,高龄产妇的增多对医院提升产前诊断筛查水平、孕期保健服务、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助产士门诊,委红锁积极开展分娩科普宣传,增强孕产妇的安全意识,并做好孕期保健服务。

委红锁在助产士门诊为孕妇答疑解惑。
助产士门诊设立之初,每周只在一个上午开诊,与产科门诊共用诊室,而且每次的出诊台并不固定。如今,助产士门诊不仅有了专门的诊室,还增加了音乐催眠疗法、水疗、分娩镇痛等服务项目。
“这说明大家对提升分娩体验越来越重视。”委红锁说,随着专科护理队伍的强大,助产士也应该跟上医院发展的脚步,不仅要提升自身临床思维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还要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实现舒适分娩。
庞庆广:给产妇“无声的力量”
下午5时,夕阳透过窗户照进中山一院产房。此时,小柠已待产近24小时,但宫口只开到1公分。小柠坐在分娩球上,每次宫缩时下腹就会传来一股强烈而短促的酸胀,她的脸瞬间涨得通红。
“屏气、呼吸,身体放松,把注意力慢慢放到呼吸上来。上下晃,左右扭,静坐舒服还是晃动幅度大一点舒服?”庞庆广一边温柔地引导小柠使用拉玛泽呼吸减痛法,一边不停地按摩她的腰部以缓解腰痛。

庞庆广引导小柠使用拉玛泽呼吸减痛法调整呼吸。
庞庆广个头不高,话也不多,但他的脸上常常挂着笑意,温柔的语调、温暖的大手好似有股“魔力”,能让身体不适的待产妇慢慢冷静下来。
2014年,源于对产房工作的好奇,庞庆广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产房,成为委红锁的同届好哥们。乐观的庞庆广认为,男助产士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他们力气大,可以帮助打了麻醉药的剖宫产产妇从一张病床转移到另一张病床。
但工作最初,庞庆广男性的身份也引起了产妇或家属的顾虑,他们认为女助产士能切身体会到产妇的痛苦,与产妇“共情”。
“助产士是整个生产过程中陪伴产妇最久的人,与她们共情很重要。”庞庆广说,虽然他无法感受到产妇生产时的疼痛,但他完全理解产妇疼痛后做出的反应,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缓解她们的疼痛。

庞庆广在产房护士站与同事沟通病例情况。
面对因疼痛而大叫的产妇,庞庆广总是紧握她们的手,引导她们用拉玛泽呼吸减痛法呼吸,还不停地按摩着她们的后背,用肢体语言给予产妇最大的心理支持,让她们不再因疼痛而惊慌。
庞庆广的这种“无声的力量”还真管用,待产妇在他的引导下减轻了疼痛,安全顺利地分娩出宝宝,质疑声也就慢慢消失了。不少分娩结束的产妇回忆起他,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甚至有些生二胎的产妇一到产房,就认出了他,“上次是你给我接生的,对不对?”
伴着生育观念的进步,他几乎没有被产妇拒绝过。“医护人员都是专业的,我们之间只有医护和患者的区别,并没有性别的区别,专业性才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小柠说。
这些温暖的细节,庞庆广记在心间,并用以鼓励着自己更好地开展助产工作。他还设想,助产士可以走出产房,走进社区和家庭,不仅做好孕产妇全周期诊疗宣教和新生儿护理科普,还可针对育龄女性做好生殖健康宣教和性教育等,让女性“孕得好、生得安”。

记者 厉思璇 摄影 许舒智 海报设计 张瑞威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
报道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