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五年援藏使命,铸就高原“生命通道”

2024-09-14

      8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医疗紧急情况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在家中突然感到肢体无力,被迅速转运至林芝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此时,距离患者发病已经过去了近4小时,她的意识开始模糊,一侧肢体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

      时间紧迫,只剩下4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窗!该院卒中中心迅速启动绿色通道,专家团队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检查、诊断、决策,每一个环节都在与死神赛跑。在这个关键时刻,专家团队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果断决定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几个小时后,患者从意识模糊中逐渐清醒,肢体也开始恢复力量。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不仅挽救了一个生命,也再次证明了林芝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的实力和绿色通道的高效。

      自2019年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的专家们,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一批接一批地奔赴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援藏”工作,致力于卒中中心的建设。从邢世会教授首次出征,到郑一帆、冼文彪、周鸿雁、陈定邦,再到现任的李晶晶医生,他们不仅帮助藏东南打造首个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更为当地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护航高原“生命通道”。

 

      从0到1,成功实施藏东南首个溶栓治疗

      ”把中山一院卒中中心的经验技术和模式平移到高原!“2019年6月,作为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中的一员,邢世会带着医院的重托、信心满满地来到林芝。中山一院的卒中中心是国家示范单位,运行多年,流程及管理已打磨得非常完善,医院已与林芝市人民医院签署“院包科”的协议,援助该院卒中中心的建设。

      现实条件让邢世会有些猝不及防。不要说卒中团队,当时的林芝市人民医院甚至没有神经科专科,以及神经科专科医生。在整个藏东南还没有开展过溶栓治疗,甚至连医务人员都缺乏卒中防治的意识。

 

image-20240914163646-1

 邢世会教授在林芝市人民医院查房

 

      一切从零开始,人才培养是第一步。虽然“师带徒”协议中只有两名学员,邢世会在临床查房、理论授课、实践操作中,把科室的所有医护都当作学员,尽最大努力言传身教,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规范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思路。

      当年8月的一个凌晨,一位80多岁的藏族老人因突发意识不清、肢体无力,被紧急送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已经回到宿舍的邢世会又马上赶回来,很快做出脑栓塞的诊断。

      “马上溶栓!”意味着这将是藏东南地区首例r-tPA溶栓术抢救,实现“零”的突破。不过,老人此前曾有过脑栓塞,溶栓时出血风险高,“第一个考题”就上了难度。医务人员们既兴奋,又紧张。配药、输液、生命体征监测……邢世会紧盯着每个环节,确保及时、到位,直到老人脱离危险、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了,他才离开。

      抢救非常成功。老人刚好是医院一名医务人员的家属,这件事成了“活广告”,好消息迅速传遍了医院,全院医务人员都很振奋,参与培训的热情高涨,相关工作的推动也按下了加速键……很快,林芝市人民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脑卒中多学科团队都搭建了起来。

      邢世会圆满完成了拓荒任务,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这一例溶栓抢救是他在这一年中唯一得以实施的一例。当地居民脑卒中的发病率并不比内地低,但来就诊者寥寥无几。

      如何能让患者及时转诊上来,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从点到面,搭建区域卒中救治网络

      接力棒交到了郑一帆医生手中。

      2020年8月,他到了林芝后,先后下到米林县、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等地,与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一起陆续与当地4家基层医院签订区域卒中救治网络医联体协议,共同搭建卒中患者转诊平台。

      “刚下去时,我还有顾虑,想着基层医院会不会不愿意把卒中病人转上来,没想到是我多虑了,他们一听都非常高兴,‘我们的病人终于有办法救治了’,不然的话,即使判断病人是脑卒中,医生一直以来也无计可施,只能让病人自己想办法去拉萨。”郑一帆介绍,西藏地域辽阔,开车去到拉萨至少要几个小时,赶到后往往已经过了溶栓的“时间窗”。在此后的义诊中,他也注意到,在当地脑卒中患者因就诊不及时留下后遗症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广州。

 

image-20240914163725-2

郑一帆医生在林芝市人民医院查房

 

      每次下基层时,郑一帆都会带一些他从广州带来的《脑卒中百问》小册子,没有华丽的图片,也没有精美的装订,它们只是简单的复印本,却满满都是干货。这些本来是为患者准备的小册子,没想到更受当地医生的青睐。医生们纷纷索取,准备将这些小册子作为随身携带的口袋书,以便随时查阅,应对紧急情况。首批一百多册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不得不再次复印了一批,以满足更多人的渴望。

      为了提升林芝卒中人才培养水平,曾进胜副院长多次赴林芝市人民医院指导工作,开展卒中适宜技术培训班和雅江论坛-卒中重症诊治技术培训班,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

      培训通知发到林芝辖区所有的县区。郑一帆还记得,第二届培训班那天,会场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不少偏远的县都派了医生来。墨脱虽说已开通公路,但来林芝至少6个小时车程,而且道路险情环生,塌方和雪崩随时可能发生。尽管如此,医生们为了不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他们甘愿提前一天动身。这份渴望让援藏专家们都为之动容。

      学习,实战,再学习……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林芝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的常规技术。郑一帆在林芝这一年,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作战,共完成了6例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其中2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式开设了卒中筛查门诊,在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病房及体检中心推行卒中风险量表评估,将高危患者转诊至卒中筛查门诊;持续推进卒中中心信息数据库建设,向国家卫健委脑防办网站上报卒中患者数据,为林芝市人民医院申请国家防治卒中中心的认定做准备。

 

      从实践到独立,培养高原医疗的“自给自足”

      2021年8月,接力棒传递到了中山一院神经科冼文彪医生的手中,他接续郑一帆医生的步伐,继续援建林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卒中中心申报的最后冲刺。

      冼文彪深知,技术传授和流程优化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他着手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卒中中心的救治流程,确保每一环节都能高效运转。在他的努力下,配药室里出现了一张清晰的药物配比表,使得配药过程更加迅速准确;医院实行了“先治疗、后缴费”的政策,为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加强了科室间的协作,实现了核磁共振检查的24小时待命,为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image-20240914163804-3

冼文彪医生开展“师带徒”工作,培养神经内科专业人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芝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的救治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大幅缩短,达到了国际标准,甚至创下了32分钟完成溶栓的纪录,这一成就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

      也就在这一年,林芝市人民医院首次成功开展林芝地区缺血性卒中全脑血管造影术,此项新技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林芝地区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方面的空白,提高了当地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

      这已经是中山一院援助林芝的第三年,从手把手地教,到并肩作战,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放心地放手,为林芝培养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医疗团队。

      2022年春节,林芝卒中中心团队迎来了首个独立作战的挑战。当时,冼文彪正在广州休假,一通紧急电话打破了夜的宁静。原来,一位40多岁的患者突发状况,需要立即进行溶栓治疗,患者的影像资料已经发到微信群。诊断准确、处理得当……医疗团队沉着冷静地完成了诊疗。

      千里之外的冼文彪备感欣慰。“这次抢救成功,不仅证明了林芝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团队的成长和进步,也展示了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独立应对的能力,这是对我们援藏工作最好的肯定。”

      2022年,林芝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的考核和授牌,成为西藏自治区首批获此殊荣的医疗机构。

      中山一院神经科李晶晶医生接过了第6棒,今年7月底来到林芝。此时的林芝,区域卒中救治网络医联体已经增至12家。“在我到达林芝后这短短的一个月内,已开启绿色通道近10次,成功完成溶栓2例!”尽管与大城市相比,这样的数字或许不算惊人,但对于人口仅有20余万、5年前才实现“零”突破的林芝来说,这已经是不俗的成绩。它标志着当地群众对卒中急救意识的提高,也展现了中山一院援藏专家与林芝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image-20240914163906-4

李晶晶医生在林芝波密县易贡乡义诊及宣传卒中中心,向当地村民科普卒中早发现早治疗并派发藏语版宣传页 

 

      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中山一院的援藏专家们以“接力棒”精神,与当地医护人员共同铸就了一条“生命通道”,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五年的坚守与付出,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传递,更是广东援藏精神的生动体现——团结、奉献、创新、坚韧。这精神如同高原上不灭的炬火,照亮了林芝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的前行之路,也温暖了每一位藏族同胞的心。

 

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643/52928692.html?isShare=true

报道日期: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