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运动后胸闷,提防“隐形杀手”

2014-05-29

   广州约有3万人患肥厚性心肌病,该病是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的首要因素。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肥厚性心肌炎又被称为“隐形杀手”,不少患者在临床上甚至来不及确诊就已逝世。该病几乎没有发病先兆,专家提醒,如果在运动后出现胸闷、气促等情况,应及早就医检查。

 

  有小学生在体育课运动后猝死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区景松介绍,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是由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引起的心肌增大,导致心脏血流受阻,在心脏代偿强烈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血供不足从而出现猝死等严重后果,“等于心脏中本来是四车道通血,现在心肌增厚变成只剩一条车道通车,后果可想而知”。

  “该病的发病率在0.1%~0.2%之间,广州目前大约有3万名患者,而且呈逐年增加现象”,区景松介绍,该病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首要因素。在接诊过程中,不少患该病的青少年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但在剧烈运动后就倒地,“此前有个小学生在体育课上蛙跳后猝死,后来才知道是患了肥厚性心肌病”。

  该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治平表示,该病最可怕的是平时并无大碍,往往也不为人知,“小孩子在家运动较少,家长很难看出来,到了学校一上运动课,就容易出事了”。

 

  中老年人患病多与高血压有关

  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王治平表示目前仍未清楚,患者集中在青少年和中老年,青少年患病主要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及孕期感染等;中老年人患病主要是高血压病引起的代偿性肥厚。

  据了解,确诊该病并不困难,先做心电图排查,再做一个心脏彩超即可确诊,“问题是很多人都没这个意识,甚至来不及确诊”,区景松提醒,如果在运动后出现胸闷、气促等情况,应及早就医检查。

 

  患者多要通过手术治疗

  对于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区景松介绍,目前内科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常规方法是通过导管进行酒精消融术,但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所以目前在国外已不列入治疗指南中。

  内科治疗该病效果有限,而手术治疗则一直是心脏外科的难区,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清除增肥的心肌,切少了没有作用,切多了容易将心房和心室“打通”。“开刀时小心翼翼,打开后切一点心肌又重新关上心脏,看看通血情况,不行再打开切”,区景松介绍,有时甚至要反复切开几次才能精确处理掉,给患者造成伤害也较大,预后往往不理想。

  为此,区景松采用改良的Morrow手术,通过B超为肥厚心脏建立模型,明确计算出其真实容积再进行手术,做到一次开刀即可成功切除增厚心肌接触梗阻,“我们在国内率先采用这种改良方法,现在做了十多例,两个月后的预后都很不错”。通过评估可进行该手术的患者,及早手术者效果明显优于推迟手术者。

  该手术适合哪类患者?据介绍,年长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以左心室流出道肥厚梗阻为主,当检查后压力阶差大于50mmHg时,则建议进行手术。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彭福祥)

原文: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4-05/29/content_2644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