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广东名医开公众号 曾被指故意“黑”同行

2015-07-02

名医开了间“杨氏书屋”

“正规医生不去占领阵地,就会有江湖郎中去散播虚假信息。”

人物:杨岫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副主任、风湿科主任医师、博导

微信公号:杨氏书屋

杨岫岩是华南地区风湿免疫科名医。在中山一院,他的单元挂号数曾是全院第一,如今他每周3次的门诊也总是一号难求。光看病不过瘾,名医杨岫岩20多年前就开始给报纸写科普文章,随后转战网络开博客。一个多月前,他又把科普领地搬到微信公众号,开了间“杨氏书屋”。

公号荐便宜好药

与很多医生习惯埋头看病、觉得科普很累不同,杨岫岩乐在其中。“写出来很过瘾,很舒服”,他说看着自己公众号的文章点击量高,自己也挺高兴。

今年5月6日,“杨氏书屋”正式开张,这个名字与他的斯文气质很相称。虽然工作繁忙,他的微信公众号依然更新频繁,每1-3天就会有新推送。开张一月余,公号已有1096个粉丝。他估计粉丝中除了亲朋,6成是病人,3成是基层医生。现在公号留言中,最多的就是各地粉丝向他问好,偶尔有人咨询病情。

杨岫岩的公号推送的文章大部分是他20多年来的存货。“科普的东西绝大多数不会过时,所以我先把之前的科普文章在微信这个渠道发一遍”,他说,最高的一篇文章点击量有13000多。他发现,即使此前在报纸上刊登过的科普文章,点击量也比较高,相对专业的文章因为比较小众,点击量小一些。

虽然病人很多,不过对于行医31年的杨岫岩来说,如今治疗普通病患并不能获得太大成就感,他最高兴的,是遇到跑了三家以上医院都没办法治愈的疑难病人,然后还能帮病人解决问题。

与此对应,杨岫岩素来提倡对病患要寻求最合理、最恰当、最便宜的治疗方法。最近,他推送的一篇“贵药≠好药”的文章写道,治疗风湿免疫病,“就单一用药而言,每月只需几元钱的甲氨蝶呤,与每月需1万多元的生物制剂相比,疗效相当。”他还向粉丝推荐近年在抗炎镇痛方面的处方组合,据说每日花费不到2元钱。

博客曾赢百万点击量

微信科普,杨岫岩还是新手。但其实他的科普路和他的专业地位一样资深。

20多年前,他喜欢给报纸或《家庭医生》等杂志上投稿。2005年左右博客兴起,他到一家网站开了博客,一做科普就火了。他的博客从没做过广告,但粉丝很快过万,文章点击率超过100万。

那时博客很火,患者们在博客上与他互动频繁。不过,他慢慢发现维护博客的精力不足,且由于博客所在的网站平台存在技术缺陷,几年下来,杨岫岩的科普博客渐渐不再更新。

这两年,杨岫岩身边的朋友都在用微信。杨岫岩也很关注医改和专业类公号如风湿病专科类公众号等。在风湿科领域有个说法,“南有杨岫岩,北有刘湘源”。这两名风湿科医生同是专业领域的牛人,也是网络达人。杨岫岩和刘湘源也是好朋友,在网络上互粉,也经常互动。杨岫岩自然也关注了刘湘源发起的“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微信公号。

依然热爱科普的杨岫岩决定在微信上再树品牌,开自己的微信公号。“正规医生不去占领阵地,就会有江湖郎中去散播虚假信息”。对科普驾轻就熟的他,现在花10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内容推送。

微信上治病救人

互联网正在改变医患之间的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一些患者也加了杨岫岩个人微信。饶平一名78岁的老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烧,全身酸痛,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找不到病因,一两个月过去,快不行了。后来有家属看过杨岫岩写的科普文章中提醒,不明原因发烧要找风湿科医生,于是向他求医。老人病体虚弱无法来广州就医,杨岫岩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家属、当地医生加进来,患方每天上传视频资料等,杨岫岩指导诊疗方案,通过与患者家属及当地医生三方互动,最后帮助老人渡过了难关。

杨岫岩的微信公号粉丝,除了病患,还有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他推送的科普文章,不单给病人看,也给基层医生看。“全世界都是看病到诊所,住院到医院”,杨岫岩说自己开微信公号也是受到最近医生多点执业破题的启发。对医生来说,在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建立个人品牌,开微信公号不单可科普,还能给基层医生做指导,建立起医生的品牌,一举多得。

也有不少医生开了公众号但难以坚持下来,杨岫岩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公号多转载别人的东西,原创跟不上。公号要想持续开下去,还是要在临床中多思考,多推原创文章才有生命力。

出品:南方都市报朋友圈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统筹:南都记者 薛冰妮

采写:南都记者 薛冰妮 阳广霞 霍瑶 实习生 郑兴 张硕秋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 简文杨 宋忠雷 摄影:南都记者 林宏贤

原文http://www.oeeee.com/nis/201507/01/36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