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中山一院完成该院首例“术中唤醒”术 在开颅手术中唤醒病人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彭福祥、李绍斌报道: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多学科医生协作,成功运用“术中唤醒”技术,为一名女性患者精准地全切除大脑语言区的胶质瘤,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患者的语言、运动功能,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功能障碍。据悉,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大医院能完成这种手术,该例手术在中山一院尚属首例。
肿瘤紧挨大脑语言区
该名患者陆女士来自广西,今年30多岁,是一名高中地理老师。今年4月份以来,她反复出现言语障碍,10月份发生一次癫痫大发作。经中山一院医生诊断,她得了“左侧颞顶叶胶质瘤”,肿瘤位于优势半球语言区。
该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杨超介绍,虽然可以给该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但肿瘤紧挨着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区,手术中万一不小心伤到这些功能性组织,即便最后把肿瘤切除了,患者术后也可能出现严重的语言、行动障碍,而“患者是一名老师,维持她的语言功能很重要。”
怎样才能精准地切除肿瘤,还能不伤到功能区的脑组织?最好的办法就是病人能在手术中配合医生,通过皮层电刺激后的反应来确定功能区的位置,进而保护其他脑组织。
术中进行语言功能测试
近日,陆女士接受了用“术中唤醒”方法进行的开颅手术。据介绍,这种手术的麻药是注射在患者的头皮和脑膜上,陆女士在完成麻药注射、没有痛感后,医生开始了开颅手术。
在切开硬脑膜暴露脑皮层后,麻醉医生将病人唤醒。主刀医生在进行皮层电刺激的同时,康复科的医生对病人进行语言功能测试。“100减7等于多少?再减7等于多少?”“请翘起你的右手拇指,闭眼睛同时伸舌头”等测试在术中逐一展开,医生成功发现,刺激肿瘤边界外的后下方时,病人出现明显的阅读阿拉伯数字障碍。于是,医生明白在该方向不能扩大切除范围,而需要小心避开。
该手术一共进行了4个小时。康复科副教授陈曦回忆,在术中的20分钟内,他们对患者进行了近百个脑功能的评定,包括左右的辨别、手指的活动、阅读等。
多学科协作利于精准治疗
据介绍,在大脑功能区进行肿瘤切除,一般采用术前功能磁共振检查,术中神经导航指导切除,但是对功能区边界的界定并不完全精准,因而很有可能因此误切损伤患者语言、运动功能区脑组织,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失语或者瘫痪。而“术中唤醒”技术,通过唤醒状态和电流刺激,即可精准定位,又能最大限度保全患者的功能性脑组织。目前,陆女士已康复出院。经复查核磁共振确认肿瘤已经全切除,陆女士不仅能正常活动,语言交流也不存在障碍。
“实施‘术中唤醒’,对病人的术中监护、麻醉管理非常严格。”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指出,手术同时要求多学科协作,本次手术成功体现了中山一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多学科临床合作能力。参与首例“术中唤醒”术的团队就包括神经外科、麻醉科、康复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多名医生。
【知多D】
哪些症状会预示脑里可能有肿瘤?医生提醒,如果出现剧烈的头痛,特别是早晨睡醒后的头痛,而且是日益加重的;又或者出现视力下降、视力出现重影的情况,应尽快找正规医院的医生做相关专业检查,以确定是否脑里长瘤。
http://news.ycwb.com/2015-12/24/content_21032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