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灾难医学培训心得与反思

2016-06-03

    经过一周的中美联合灾难急救培训,我学习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为灾难救援的本土化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一定程度为我院应急医疗队的实战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有一些对培训的反思,具体阐述如下:

    1.新的理念传输——“去专业化”                                                               

    当灾难来临,如何应对才能从容不迫,才能快速补充人力、检伤分流,这里美方导师给我们灌输了一个去专业化的理念。在统一的标准化培训基础上,即使非专业的灾难救援人士,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发光点。

    2.新的教学方式——“重复教学”

    培训第一天,美方导师把本周的所有理论课给我们大概介绍了一遍,告诉我们将要学习什么,让我们提出学习建议,然后是桌面推演的介绍,关于如何开展桌面推演的内容。培训的第二天,美方导师将所有课程对中方培训导师讲述一遍,接下来是桌面推演模拟。第三天,美方导师继续将七节小课对中方培训导师和全体学员讲述一遍,接下来是桌面推演模拟。第四天,中方导师将七节小课对全体学员讲述,然后仍是桌面推演。第五天的上午,按照原本的课程设计,还是中方导师的课程讲解和桌面推演,下午现场实战模拟,实际上是将上午的课程替换为了美方导师关于其他方面的经验讲授。

    通过每天相同课程的讲述,层次逐渐递进,让大家边玩边学,自然而然的将培训知识、理念,灌输给了大家,这种“重复教学”好处自然不言而喻。

    3.为我院医疗队的实战指明方向

    灾难来临,只是有着满腔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显然不是足够的。我们还需要更细致的分工及“作战思路”,总指挥、检伤官、联络官、运输官、后勤官……如何团结协作,才能使救援更加有序、有效地进行,培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4.反思:这样的培训是否已经足够好,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关于去专业化,去专业化而不可以失去专业内涵,我们作为专业的应急人员,必须有着专业的判断能力,专业的检伤标准,才能在大规模伤员齐涌而来的时候,临危不乱,减少人力浪费,因此,在这里我们需要制定更细致的检伤流程,让去专业化更加专业。

    第二,灾难来临,是否真的可以全院无条件配合,实现患者快速分流

    “逆向分诊”,也是这次培训中,学到的一个新的概念。灾难来临,如何做好逆向分诊,又如何实现急诊患者的快速分流,联想到当前急诊患者的大量滞留,如果接下来我们没有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流程,我想这可能只会是演练中的空话。

    第三,重复的教学模式,他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但是,是否这样的培训方式,对我们是最合适的呢?毕竟我们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教学方式告诉我们,这样的培训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第一天的课程是新晋导师的课程介绍与讲述,然后是桌面推演与新晋导师的答疑指导;第二天的授课则面向全员,接下来是答疑与全员桌面推演;第三天的内容是新晋导师本土化授课与全员桌面推演;第四天上午桌面推演、实战模拟及总结,在汲取这种教学方式优点的基础上,这样适当的进行课程安排调整,可能会让学员们觉得课程没那么单调,同时也缩短了培训的时间。

    在历时一周的培训中,我在学习中思考着,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将灾难医学培训本院化,本土化,当灾难来临之时,方可做到未雨绸缪,临危而不惧。


(文/图 急诊科 刘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