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遇见 ——内科门诊实习有感

2017-12-25

    时间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眨眼间就到了出科的时候,说句实在话,在没有到门诊实习之前,我深深地怀疑过门诊实习一个月的必要性。入科导航当天,吴绮常老师说虽然门诊的带教老师年纪比较大,但和同学们之间也没有代沟。当时我对这句话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但真的结束四周的门诊实习时,我发现我收获的比想象中多得多,我和老师也相处地很好,说“亦师亦友”也不为过。

    的确,门诊的操作项目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采血是我们在病房里操作过许多次的,我们非常熟练,但就像老师说的:永远都有东西可学。比如说在注射室的第一天,我表现的并不好,配药的手法不对导致针头弯了,不清楚密封瓶内是负压还是正压导致药液喷溅了出来......但是很快老师就纠正了我错误的手法,告诉我针尖应该垂直刺入,注射用水注入密封瓶后拔针前应适当抽出一点瓶内的空气,这样拔针后就不会有液体随气体喷出来。这个技巧虽然很小,但却很实用,以后我再配药也不会犯原来的错误了。每次我戴着手套都很难扎止血带,总是把手套和止血带缠在一起,但是看我操作的每个老师都教给我处理这个问题的小技巧,还让我带了止血带和手套下班回去后练习,其实熟练之后我发现非常简单,但之前两个轮回我都没有克服这个不足。

    除了操作上的进步之外,我感觉自己思想上也有了转变,我的老师们给我传递了非常好的观念,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门诊的老师们操作非常利索,一步到位,没有多余的动作,产生的垃圾也会及时处理,绝对不会视凌乱的桌面不管,这也是老师们教会我的一点,干净利索、整洁其实最后都提高了我们的效率。门诊工作的一个特点,像是一个迷之规律,就是病人总是一波又一波的“来袭”,所以常常出现上一秒还比较空闲,下一秒就有许多病人要处理的情况。我是个急性子,一开始总是想着赶快把事情处理完,但是老师说,越是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越是要沉下心来,有条不紊地完成,否则过后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弥补慌乱与过度心急造成的损失,这个简单的道理放在我们考试以及病人看病上也是一样的,越紧张越考不好,有些病人太过于心急,我们交待的话只听上半句不听下半句,导致同一个地方要跑好几次。在门诊实习,能充分印证一句俗语,那就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这里能见到一言不合就开骂的病人,也能见到就算等待了很久但是态度依然很好,行为依然礼貌得体的病人。被骂了会委屈,病人反反复复问同一个问题也会不耐烦,但我觉得很多时候病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处理情绪不到位,情绪化,耐心不够的缺点,让我不断地反思,同时一些善良、得体、有礼貌的病人又像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准,让我不断改进,不断向他们靠近,可以说这一点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成熟,什么叫做一个21世纪新一代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

   在四周的实习中,老师就是我们的一个榜样,引导着我们慢慢明白了一个资深的护士应该有的素质是怎么样的。门诊病人流动性大,但依然坚持严苛的查对制度,让我明白查对是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丢的东西。同时我也发现了门诊的老师总是喜欢把一个操作做得十分完美,但这也是我们对待一项做过无数次的操作应该有的要求,应该时刻反思自己哪里可以做得更好。面对不同类型的病人,老师总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年纪轻的教会他自己看,年纪大的就交代的清楚些,行动不便坐轮椅的,我们就主动上前接过他的验单或者挂号纸,听力不好的就手写小纸条来交代......既有人文关怀,又有工作效率,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是亦师亦友的感觉。被病人骂了,老师安慰、开导我,身体不舒服了老师又让我抽空去看病开药,闲暇时老师又会主动了解我们平时的生活、实习安排,解答我们的一些困惑,用她们过来人的经验教导我们。在我们操作时,老师又严格的遵循放手不放眼的要求,抓我们的细节,把她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

   到此刻,我深深地理解了“存在即合理,事物存在就有意义”这句话,因为我真的在门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一期一会,适当珍惜,在内科门诊实习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人生中非常棒的一段经历,我会带着在这学到的经验与知识,怀着感恩之心,向下一站出发!

 

                                            广州医科大学: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