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在线】一颗烂牙诱发心脏病,还差点丢了命?幸好遇见这个多学科专家“天团”
“在上手术前,我问同事,有没有把我刚才纠结的表情拍下来?我相信我从来都不曾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
是什么样的患者,如何复杂的病情,让权威心脏外科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说出这番话?
今年4月,一名在广州工作生活14年41岁的外国患者Michael Horvath突发心内膜炎,短时间内病情急转直下,命悬一线。“如果不做手术,他可能等不到第二天。”吴钟凯表示。要是做手术,手术证据却一直不明确,加上患者出现多脏器衰竭等手术禁忌症,手术风险极大!医院MDT多学科团队经过十多天的奋战,把准用药、手术时机,让患者成功脱险,将于28日出院。
一颗龋齿,一场感冒,让患者差点丢了命?
4月5日晚上10点多,患者Michael在家属陪伴下前往中山一院急诊科就诊。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但急诊接诊医生警惕地发现患者的状态不太对,同时伴有呼吸加快、反复胸闷、气促,要求Michael留院观察,并给予无创呼吸机通气、抗感染、抗心力衰竭等对症处理。
第二天晚上,Michael病情恶化,被转入急诊ICU病房。4月7日晚7时,医院医务部门迅速启动院内多学科MDT紧急大会诊,8日零时,患者转入心外ICU接受进一步诊治。
参与会诊的各专科专家一致认为,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导致了心、肺、肝、肾、脑等5个脏器衰竭,但由于病因仍未明确,决定采取先给予抗感染治疗,纠正心功能不全以及各个脏器功能保护的治疗方案。
十多个学科的四十多位专家参与会诊
医护人员们对患者Michael使用多种高等级生命支持手段,改善各器官功能,然而,其病情却在逐渐加重。
为什么病情会发展如此迅速?感染源在哪里?
吴钟凯坦言,直至目前患者即将顺利出院,其感染源还不能完全确定,但结合病史,患者有一颗发生了炎症感染的龋齿,专家认为,造成患者严重病情的罪魁祸首,极有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医院心脏外科熊迈教授介绍,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心血管专科领域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涉及到瓣膜结构毁损,若不及时施行手术,病人死亡率高达30至50%。超过4个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生存几率不高。
“患者往往从起病到明确诊断,感染和急性心衰均已比较严重,常规内科治疗措施如果效果不佳,只能进行急诊体外循环手术清除感染病灶,修复受累的瓣膜结构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吴钟凯讲述患者病情
他表示,在国外,持续血液透析治疗、静脉药瘾者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发病原因。而在国内,由于不少人口腔健康意识较薄弱,由龋齿造成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仍占很大比例。
4月12日,患者再次出现血压不稳定、全身大汗淋漓,医院再次组织MDT多学科会诊。
此时,专家团队认为施行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出路”。然而,患者的手术证据一直不明显,同时伴有多种手术禁忌症。
不做手术,患者撑不过第二天;做手术,风险极大,怎么办?
吴钟凯向广卫君回忆,在为患者抗感染,改善器官功能的同时,医生团队一直努力寻找实施手术的明确证据。
“判断能够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做手术有两个主要标准和五个次要标准。”
两个主要标准包括:检测到患者的细菌培养成阳性,以及找到贅生物(指附着在瓣膜组织上的由细菌、白细胞和炎症组织形成的松散团块,会破坏正常瓣膜乃至心肌结构)。
问题来了,由于患者一直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培养一直都没有检测出阳性。
在寻找赘生物方面,医院超声医学科林红教授告诉广卫君,病人住院以后,团队医生一直努力,直到手术前才发现不太典型的赘生物。“我们反复查看超声检查结果,一帧一帧地追查。”
吴钟凯向广卫君坦言,假如最后依然找不到赘生物,还是会给患者做手术。
手术前,他还特意提醒Michael的太太要有心理准备,“因为手术风险极大,患者太太处于怀孕状态,万一手术结果不理想,我怕她承受不了。但我们还是想拼一把,不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失去生命。”说到此处,吴钟凯不禁哽咽起来。
12日夜间,吴钟凯决定进行急诊手术。医院CCU、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血库、心胸外科ICU等各专科迅速高效运转起来。
Micheal属于RH阴性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备血难度增加,医院输血科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吴钟凯为Micheal施行手术
牛!术中找到明确赘生物,确认术前判断
从建立体外循环到阻断升主动脉,心脏灌注停跳,打开心腔,手术室的无影灯下都非常安静,只有监护仪发出“嘟、嘟”的监测声音。
“找到了!”吴钟凯舒了一口气。“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
体外循环科与麻醉科全程监护
接下来又是一系列操作,清除赘生物和毁损瓣叶腱索,保留其余健康瓣膜结构,进行人工瓣膜置换。
超声医学科林红教授也来到手术室,通过经食道探头进行术中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原来的二尖瓣返流消失了,心脏收缩功能有所恢复。
不到1小时,操作完成,随着患者左心房排气、关闭,主动脉处的阻断钳开放。很快,患者的心脏重新跳动了起来。
“我们准备好了ECMO,准备手术一结束就给患者以高级生命支持,没想到根本不需要用上这仪器。”吴钟凯开心地告诉广卫君。
“感谢医生给予我希望,让我重回健康的正轨。”
4月23日,Michael转入心脏外科二区继续治疗,情况逐渐好转。
吴钟凯教授为即将出院的Micheal检查
目前恢复良好的Micheal已经可以拿起红绳跳读
住院期间,他和中国妻子写下了一封感谢信。
Michael写给医护人员的感谢信
“很感谢专家团队对我的帮助和救治,我感到很幸运。发病后家人把资料寄回我的祖国咨询医生,医生回复说抢救成功机会不大。中国的医生创造了奇迹!”Michael告诉现场采访的广卫君。
“我们也感到很幸运,能让病人顺利康复出院,就是医生最开心的事情。” 吴钟凯回应。
手术当天,吴钟凯本要参加一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但他表示,能救治这样一位情况特殊的患者,比出席什么活动都要来得有意义!
他还强调,Michael的成功救治,除了凭借医院MDT多学科团队的医疗技术实力,与患者家属对医生团队的信任也分不开。“在一些关键步骤,例如手术时间的选择,如果患者对医生没有足够信任,稍有拖延,都可能耽误了救治时机。”
记者|周颖怡
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e7-EsltTEMWYqXSPxbo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