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剖腹产、摘子宫、再补心!心脏病妈妈分娩哭求“先保小” ”硬核“专家团成功接生
2019-06-21
新快报讯 记者黎秋玲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生个娃,竟是这样难!
没有想到,12 年前做的 " 人工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 ",因为未定期体检、监测,竟让她与肚子孩子经历了一场生死大劫 ……
6 月 20 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潮汕人陈女士妊娠 31 周时,突发二尖瓣血栓形成,导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心功能急转直下,母胎均有生命危险!
幸得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妇科、产科、新生儿科、体外循环科、心胸外科、麻醉科等十多位专家组成的强大团队,在同一张手术台上 " 接力 " 完成剖宫产、子宫切除和心脏手术,才最终保得母子平安。
心脏换瓣 12 年再度怀孕出险情
陈女士是潮汕人,12 年前,因严重的心脏二尖瓣病变,在中山一院进行了 " 人工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 ",术后按时抗凝治疗。十余年间,陈女士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并成功生育两女。

7 个多月前,陈女士再次怀孕。由于此前已经顺利分娩,且服用华法林 10 余年了,复查人工心脏瓣膜功能良好,陈女士认为这次妊娠也不会有大碍,还是照着平时剂量服用抗凝药物。
就在妊娠第 28 周时,陈女士开始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但并未引起她的注意,还以为是妊娠中后期的正常反应。
然而,症状一天天加重,逐渐出现了频繁的咳嗽和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陈女士去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让医生吓了一跳,发现人工机械二尖瓣瓣口狭窄、心功能不全。当地的医生建议陈女士立即转到中山一院就诊。
当陈女士转到中山一院时,人工二尖瓣跨瓣压差达到 30 毫米汞柱,而且在人工瓣叶的外侧叶有个 11 毫米 ×9 毫米大小的血栓,瓣口面积仅剩 0.9 平方厘米,三尖瓣也出现了中度以上的返流并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情况十分危急!
两难的抉择,救大人还是保小孩?
" 这名孕妇的安危事关两条人命。" 回忆救治过程,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学术带头人张希教授,很是感慨。
原来,陈女士的人工二尖瓣已有血栓形成,血栓随时有可能脱落导致致命的栓塞。另一方面,人工二尖瓣功能出现严重障碍,导致患者心衰症状持续加重,必须尽快做手术,更换新的人工瓣膜。
如救孕妇,必须立刻做心脏手术,然而,心脏手术必须要进行体外肝素化抗凝和使用体外循环,这很有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或者死亡。
如做剖宫产,胎儿仅有 31 周大,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提前娩出也很容易夭折。而且分娩的过程,随时会加重孕妇的病情。
中山一院产科主任罗艳敏教授介绍,正常情况下,产后产妇的宫缩和高凝状态可以关闭胎盘剥离创面止血,而体外循环需要全身抗凝血,会导致产妇大出血。
" 医生,请务必先保小孩!" 面对两难选择,陈女士声泪俱下,将个人安危抛在一边,坚定地要求医生先保小孩。
决定搏一搏,既保大人也保小孩
" 母爱太伟大了,母亲坚决要求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宝宝,我们也决定搏一搏。"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张希教授表示,与吴钟凯主任,妇产科姚书忠教授、罗艳敏教授,新生儿科李晓瑜教授,体外循环科荣健教授,心胸外科 ICU 唐白云教授,麻醉科冯霞教授,以及心内科、呼吸科、超声科、输血科、手术室等 10 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联合会诊。
专家一致认为,在制定精密、科学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前体系,可以挑战 " 既保‘大’又保‘小’ " 的目标。
" 手术当天,手术室十多个科室主任凝神静气,密切关注着手术进程。"
当天,妇产科姚书忠教授和罗艳敏教授主刀,以最快的速度,为陈女士实施了 "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 子宫次全切除术 ",顺利剖出一个 1.89 公斤的男婴。之所以要切除子宫,是因为家属不希望陈女士冒任何风险,通过这个手术可以彻底杜绝产后大出血的风险。

早产的宝宝一出生即被诊断为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很快被转运至新生儿监护病房,由新生儿科黄越芳教授领衔的团队进行监护治疗。
与此同时,手术室内,心脏外科张希教授、熊迈教授接力上台,为新产妇做心脏手术,进行 " 再次二尖瓣置换术 + 三尖瓣成形术 + 左心房重建术 "。
剖腹取子、切子宫、心脏补心三台大手术同时进行,一气呵成,惊心动魄!
闯过几道 " 生死关 ",母子平安出院
手术困难重重,闯过了重重难关。孕产妇心脏负荷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粘连 …… 各种险关等在前面。
" 例如,麻醉用药非常讲究,不能影响肚中胎儿,也不能让孕妇受到影响。" 中山一院麻醉科教授冯霞感慨地说,注射至孕妇体内的药物,还得保证不影响胎儿健康。
剖腹产和切子宫过程中,孕妇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保万无一失,还未取胎时,就制定建立体外循环的措施。
开胸心脏手术时,张希、熊迈还赫然发现,陈女士的心脏早已经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 术中发现,她的人工二尖瓣已经被血栓栓塞了大部分,仅有一个瓣叶能有少许活动。" 张希感叹,若再晚几天手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万幸的是,通过十多科室专家天衣无缝、团队作战,抢救很成功。
经过精心诊治,陈女士术后第 2 天拔除气管插管,第 3 天即转出心胸外科 ICU,回到普通病房。而她的宝宝经过新生儿科团队的全力救治,也在出生后 3 天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 1 个月健康出院。
抢救的医护人员,不禁也长舒一口气。
【专家提醒】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后要定期服药和复查
" 做完心脏手术,是要求经常复查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学术带头人张希教授介绍,很多心脏术后的患者,注重复查,做完手术,感觉好了后,就再也不来看医生,有问题才来看。更离谱的,他曾经看过一个韶关的患者,换完瓣膜,一个月后,就再也没来复查,2 年后因不适来复查,提醒他瓣膜堵住了,叫他不要走,患者不听,非要先回家,结果非常遗憾,半路上去世了。
张希提醒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必须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尤其是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是需要终生口服华法林治疗的,目前还没有其他抗凝药物可以替代华法林。
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类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 K 参与的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治疗窗口比较窄,且容易受到多种药物及食物的影响。当华法林剂量过高时会导致抗凝过度,容易发生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而剂量不足时有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同样会引发致命的风险。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副主任熊迈介绍,对于接受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必须每天按时服用华法林,并在出院后的 1 周到 1 月内,到医院复查出凝血功能。南方人一般要求的抗凝强度是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在 1.8-2.5 之间,务必要使华法林的抗凝强度达到要求。
【知多 D】人工心脏瓣膜如何防止 " 卡瓣 "?
张希指出,人工心脏瓣膜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瓣膜,由钛金属制作,理论上可以终生使用,但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否则就有可能因血栓形成而导致 " 卡瓣 "。人工瓣膜有国产和进口两类产品可供选择。以往早期产品是单叶瓣,一旦卡住,患者会很快陷入生命危险。
现在用的是升级版的双叶瓣人工瓣膜,一片瓣膜堵住,患者还有到医院救治的 " 时间窗。" 另一种是生物瓣,由生物材料制成,换瓣后需要服用 3-6 个月抗凝药,随后可以停药。理论上生物瓣膜可以使用 10-12 年,期间无需服用抗凝药。
2019-06-21
报道链接: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d0c6cde1bc8e0cf680000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