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广东帕金森患者超20万,全麻下安脑起搏器,睡一觉醒来不再震颤
年仅38岁,却在震颤、拖曳步、僵硬脸中生活了8年之久。今年38岁的黄老师是一名年轻的帕金森患者,从每天服用一次药物控制,慢慢发展到要服用8次药物还不能好好控制,他只用了7年。直到在广州接受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这些症状才从控制到消除。
他的经历,像极了央视热播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的片段描述-帕金森病人在得病后身体出现了难以控制的震颤和僵硬症状,只能长期依赖药物维持正常生活。
在全球2000万帕金森病人中,中国有超过300万。广东又有超过2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在重复着黄老师这样的患病轨迹,在震颤和拖曳步态中倍受折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已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超过500余侧,为帕金森患者和家庭带来希望。

广东省帕金森病患者人数首破20万
专家提醒:震颤、僵直,警惕帕病来袭
“大众对帕金森病的了解程度非常低,加之帕金森病误诊率高,帕金森病患者饱受着疾病的困苦。”黄老师的主治医生、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告诉记者。
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越高。迄今为止,病因未明确。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手部呈现搓丸式动作等;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

“攻入颅腔”解密DBS“神”科技
一旦患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只会越来越糟吗?药物难道也会失去效果吗?“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刘金龙教授指出,“当帕金森疾病进展到四到五年左右,伴随药物疗效的明显下降、药物副作用出现是进行外科治疗即脑起搏器手术的时机,脑起搏器手术可以大大缓解帕金森病人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谓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新技术。它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目前在临床已经使用超过30年,已累计造福超过15万帕金森病患。
中山一院是当地收治帕金森病患最多的医院。
从局麻手术到全麻手术
睡一觉就能改变震颤、抖动
刘金龙表示,脑起搏器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的微创外科手段,可以有效地缓解帕金森病的三个主要症状: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且这个手术不破坏大脑组织,这个治疗也是可逆的。
以往的植入手术,是局麻下进行植入操作,便于打开起搏器后观察患者的好转情况。但随着电生理技术的进步,中山一院率先在国内启用全麻植入手术。患者睡一觉就能完成植入手术,醒来后一开机就能较好的改善帕金森相关的症状。
“类似的案例我们积累了120多例,后期观察疗效和局麻操作高度一致。”刘金龙透露,相对于局麻手术,新方案改变了患者的手术体验,却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治疗费用。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191109225371.html?&layer=2&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
201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