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广东帕金森病人数破20万,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老人病
文、图/羊城派记者 陈辉
刘金龙教授手中的为脉冲发生器,将埋入患者的锁骨下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手部呈现搓丸式动作等;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初期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果拿起患者的胳膊或腿,帮助他活动关节,会明显感到他的肢体僵硬,活动其关节很困难;再者就是运动迟缓,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
药物治疗也有“蜜月期”
蜜月过后尽早手术治疗
刘金龙介绍,对于早期发现、症状还不严重的病人,医生会建议尽早开始药物治疗,这个阶段药物效果非常显著。
不过,帕金森的药物治疗有个“蜜月期”,三到五年之后,药物疗效会明显下降,有的病人甚至需要一天吃六七次药,且药物的副作用随之不断加重,如“开关现象”、“异动症状”’,这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此时就是进行外科治疗——即脑起搏器手术的时机。
刘金龙介绍,目前从临床观察看,帕金森诊断后3到5年是植入脑起搏器的最佳时期,如果病人拖至症状进一步加重,如开始痴呆了,再做手术意义就不大了。
所谓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简称DBS),就是通过将电极植入到大脑中,电极发射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可以有效地缓解帕金森病的三个主要症状: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装上脑起搏器后,病人的用药量可以大大减少,甚至个别患者可以停药,可以说是帕金森的“终极解决方案”,这种治疗方式也被认为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
医生边手术边和病人“聊天”
大脑是我们人体的“司令部”,在大脑里动刀,还要放个电极,会不会损伤大脑?这是很多病人及家属的担心。
刘金龙解释,这个手术不用开颅,只需要在颅骨上打个孔即可,不破坏大脑组织,治疗也是可逆的。
这个手术的关键就要“定位”,脑起搏器的电极是否能精准植入到靶点可以说决定了手术的成败。
医生会先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了解大脑病变核团的位置,在电脑上通过手术计划系统进行手术靶点坐标测算和可视化模拟,进行影像学定位,用以初步确定电极植入的位置。

患者接受手术时戴的头架
手术中,医生还会通过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手术靶点神经细胞放电信号,进行功能学定位。
别看是脑部手术,但病人一般是局部麻醉的,这样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要求患者配合,进行术中疗效测试,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医生边做手术边和病人聊天。
通过病人的配合、反馈,医生可以进一步确保电极精准植入了靶点。许多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当电极一工作,肢体的震颤、僵硬就可瞬间缓解。
不过脑起搏器手术需要4到5个小时,病人手术前必须停药,手术中头部戴着头架,还要配合医生做各种动作,可以说是比较辛苦的。
中山一院自2016年开始尝试全麻下脑起搏器手术,这种麻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耐受性,不过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目前中山医院全麻下脑起搏器手术例数居全国第一位。
刘金龙介绍,脑起搏器手术问世30年,全球已有15万患者获益,其中中国患者有2万。
在这30年间里,脑起搏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最新一代的脑起搏器可充电使用15年,减少了更换电池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547851?site2
201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