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洋专家爱“打卡”围观的这项技术,由广州医生全球首创
午夜的广州,手术室内,无影灯下,2台肝移植和4台肾移植手术正在紧张进行中。
摘取供肝后,医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断掉原有血液供应,再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器官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
来自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器官移植专家Stefan G.Tulius教授,目不转睛地观看这场无缺血肝移植手术,不时向主刀的何晓顺、王东平教授提问操作的难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11月11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迄今已有十多位国际器官移植名家像Tulius教授一样,率领团队专程飞到广州,“打卡”围观该院手术。
让他们“着迷”的正是由该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在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11月7日上午,Tulius教授专程由美国波士顿飞到广州,对中山一院移植团队进行学术访问。
Tulius教授是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移植外科主任、移植外科研究所所长、哈佛医学院外科教授。是ESOT基础科学委员会和AST血管复合组织委员会创始主席。
在过去的150多年里,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一直被誉为医疗传奇的发源地。该医院已经连续17年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顶尖医院之一,并荣登该刊物的光荣榜。该医院也是全球首例肾移植的诞生地,主刀医生Joseph Marry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在和何晓顺团队进行交流时,Tulius教授坦率地表示,从美国同行处获悉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时自己兴奋不已,迫不及待想要到中国进一步了解细节。得知当天深夜恰好有手术安排,他立即要求观摩这场从午夜开始的移植手术。
不同于传统器官移植植入的是冷保存的器官,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完全避免了传统器官移植的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移植受者在麻醉状态下的全身循环状态异常稳定。
亲眼见证这一切后,Tulius教授对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对器官移植的发展和器官医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任珊珊
报道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detail/1061158?site4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