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有精度、有温度、有亮度!广东这家全国顶级医院在主题教育中这样擦亮初心底色

2019-12-12

11月26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指导组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实地考察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指导组高度肯定了中山一院开展主题教育的成果,尤其是对医院在加强党的引领,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表示认可。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指导组高度肯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主题教育的成果。

多为患者想一想、多把问题查一查、多让信息跑一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山一院将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医疗服务全过程,通过建立日间手术中心、打造有“温度”的医护团队、推进门诊厕所革命等扎实举措,主动解决患者可能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让患者看到变化、见到实效。

有精度
党员主动“亮身份”
精准解决医疗难题


近日,为了提高手术医疗的效率,节约患者手术等候的时间,中山一院在原有日间手术的基础之上,整合多科室资源建立了日间手术中心。中山一院日间手术中心配置有5间专用手术室和18张日间手术术后病床,能够开展数百种手术项目。


启用日间手术中心。


启用日间手术中心是中山一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指导组在中山一院考察的时候特别注意到,日间手术中心的医护人员头戴着标识身份的“蓝帽子”和党徽,主动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自我介绍。

党员医务工作者主动亮身份作表率,亮出的是身份,担当的是责任,赢得的是信任,接受的是监督。通过主动亮身份作表率,中山一院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对自身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高标准以身作则,规范言行举止,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蓝帽子”亮身份作表率。


日间手术是指医疗机构选择临床诊断明确并且具备风险低、时间短、并发症少的手术类型,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患者的计划性住院、术前评估、手术、术后短暂恢复后出院的一种手术模式。据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介绍,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日间手术可以缩短住院等候和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家属的护理负担。

中山一院日间手术中心的建立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患者家庭负担。对医院而言,也可进一步提高病床周转率,缓解患者“入院等候时间长”的困局。同时,随着术后部分护理治疗交给社区医院,还有利于促进国家提倡的“分级诊疗”的实现。

有温度
以患者为中心
打通服务患者的“最后一公里”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山一院结合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实际出发,寻方法,抓落实,打通护理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专业服务。

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将打造“有温度的ICU ”作为主题教育整改的目标。以往ICU的探视模式,有的半封闭管理,家属可以短时间进入探视,有的是全封闭管理,家属完全不能入内探视,只能通过视频探视。重症医学科主动探索将所有ICU全部更改为半开放式管理,让所有的患者每天都可以看到家属。

家属入内探视后,不仅可以安慰、鼓励患者,还可以改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包括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等指标,同时护士也可以在床边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做一些功能锻炼。指导组赞许“ICU由冷冰冰变得热乎乎了”。

打造“有温度的ICU ”是中山一院努力践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无缝隙的高质量优质服务的一个缩影,“以患者为中心”的无微不至服务贯穿在中山一院护理全流程的各个阶段。

对于患者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少、不易懂等问题,中山一院护理部制作了宣传墙、健康教育单张,还拍摄专科健康教育视频,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多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使健康知识通俗易懂,提高了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依从性。

而针对出院患者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扰,为增强出院宣教的效果,中山一院护理部专门制定了“出院指引”,内容包括办理出院手续流程、用药指导、复诊指引等。此外,护理部还为患者出院后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护理,如电话随访出院患者,开展单病种随访,组织病友康复会,开展家庭访视,建立出院随访微信沟通群、出院患者APP等,为出院患者排忧解难。

有亮度
把主题教育成果
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


在今年最新颁布的《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中,第一项就是正确识别患者身份,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这项工作通常由护士来执行,因此护士在医患关系中承担着比较重的责任。

除了落实基础的“三查九对”保障患者安全,中山一院创新性推出了很多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的“小发明”。比如,常规的病人服无法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护理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创新小组在原病服的两个袖子及正面两边做了开口,并用扣子进行固定。这样改造后,普通的病服就变身为方便抢救、管道护理,便于穿脱与术后观察的多功能危重病人服。在医院推广使用后,获得了临床护士、患者及陪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还有修改病服裤脚防止患者跌倒,设计注射器取用装置清晰分辨不同生产日期的器材等。据介绍,医院每年都会举行患者安全创新比赛,累计创造了300多项护理操作工具。

300多项小发明,是中山一院将主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开展主题教育以来,中山一院党支部和党员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问题着手,扎实推进多项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多个亮点,受到了群众的点赞好评。

在中山一院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是中山一院在不懈奋斗中持续擦亮初心底色的生动记录。

托起高原人民的健康梦

纯净蓝天下险象环生的盘山公路,打印不了胶片的X光机,身无分文、背着一袋青稞面住院的淳朴牧民,心率每分钟160次、口唇青紫的主刀医生,还有血氧低至75%时的彻夜难眠……

2019年8月,中山一院第十九支国家医疗队肩负光荣使命,从广州赶赴雪域高原中的西藏边坝。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坚守医者初心,永担医者使命,以医术守护患者的健康,以仁心慰藉患者的心灵,全心全意地守护高原人民的健康梦。

一个多月来,医疗队深入牧区、寺庙、驻藏部队驻地开展巡回医疗,为藏族百姓、解放军指战员等义诊480人次,捐赠药品价值1.5万元。

针对边坝县的困难情况,医疗队还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边坝县地处藏东南三江流域峡谷地带,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从县城到昌都市区有9-10小时的车程。由于这个时间已经超出了许多急危重症的有效救治窗口时限,当地群众的急诊救治必须依托该县医院,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想法在队员们的心中应运而生。

由于历史原因,当地县医院的基础极其薄弱,全院仅有5名持证医生,辅助检查项目缺乏:仅有的DR机经常因为胶片缺货不能发挥作用,因为缺乏试剂常规的检验项目不能开展……医疗队的设想在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难,然而医疗队的队员们毫不气馁,辅助检查跟不上,就重点提高当地医生的诊断基本技能,抓“三基”训练:问诊、查体、病例分析、鉴别诊断……他们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医院各科室工作及教学中。

医疗队的梅卫义副主任医师每天开展教学查房,从病史汇报、体格检查到鉴别诊断等临床技能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引导当地医生建立规范的临床思维;黄轩主治医师针对当地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组织相关科室开展调研、原因分析,灌输现代孕产妇管理理念;队员们还通过微信建立了全院医疗教学群,实时答疑解惑,谭双全主治医生是中山医学院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他将个人珍藏的三十多个G的临床教学资料无私分享了出来……

各种传帮带的方法都被医疗队用上了,每天查看病人的同时进行实时讲课培训,每周四下午进行全院人员统一授课培训,全面提高当地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山一院国家医疗队的队员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团队精神,埋头苦干冲锋在前,在当地县医院开展全员培训6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余人次,进行教学大查房30余次,带教手术15台,帮助当地县医院开展新技术1项,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卢益飞 刘龙飞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IzODM1OA==&mid=2651016946&idx=2&sn=081d43f37184e222c17e8660d005d96e&chksm=80860a8bb7f1839de408ee6d3ddb1921a0c39b7d28de5273020e24f950b828f30657ba78d984&mpshare=1&scen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76122257633&sharer_shareid=b619a20caf1b0adca963a346f3dc1248#rd

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