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发布第四季度“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管忠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医师廖新学、广东省珠海市桂山镇中心卫生院医生王桂湘获评“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
管忠震、廖新学、王桂湘三位“中国好医生”现场讲述了他们不忘初心、全心全意服务百姓健康的感人故事。健康广东记者综合现场及往期推送,现整合刊载,以飨读者。
从医从教70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管忠震见证了我国肿瘤化疗药物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被誉为国内化疗界“北孙南管”中的“南管”。
上世纪50年代,国内肿瘤化疗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的肿瘤内科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上世纪60年代,肿瘤治疗还很局限。管忠震介绍,当时化疗药物匮乏,当时主要的化疗药物是盐酸氮芥,它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可毒性很大,要治疗肿瘤就得把它注射进血管里,“当时的化疗病人是一边吊盐水,一边注射氮芥,尽可能地冲淡,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当时的患者,血管炎很严重。”因亲眼目睹肿瘤患者的疾苦,管忠震苦苦探索治疗的方案。上世纪70年代,通过临床试验,他发现了三尖杉类植物生物碱中酯类生物碱为主要有效成分,在国内首先报告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经验,率先进行顺铂及长春花碱的临床研究,此后,又主持了十余种重要抗癌药物在我国的临床研究。面对生命刚刚开始即面临凋零厄运的不幸儿童,年近半百的他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归国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愈率提升到了70%,他在国内最早创建了儿童肿瘤科,在医院专门开辟了一个病区收肿瘤病儿。何杰金氏病,又被称为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一种淋巴系统的独特的恶性疾病,是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当时世界上治疗何杰金氏病,最出名的是斯坦福大学,其中卡帕兰教授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治疗模式影响了整个血液肿瘤界。1990年CT还没有广泛使用,按照他们的理念,为了查清楚何杰金氏病究竟侵犯了身体的哪些范围,除了体格检查之外,还要剖腹探查,把肚子打开,把脾脏部切掉,探查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把肝脏做活检。管忠震认为这种诊断方法让人难以接受。为此,他主张“不做探查,而以全身化疗治疗为主”。这样不仅可以简便疗程,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可以减少了开腹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这一主张在第19届国际癌症大会上正式报告。 这是第一次,中国的肿瘤研究工作者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管忠震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挑战了当时世界通用标准,成为现在普遍使用的临床治疗模式。
此外,他还开办全国肿瘤内科医师培训班和专业杂志,创办国内首个肿瘤化疗专业网站,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已成长为全国各地肿瘤化疗领域的中坚力量。“年轻一辈是医学发展的希望,我们永远寄希望于年轻一辈。”谈及对年轻医师的寄语,管忠震表示,前辈们要尽心尽力培养好晚辈,晚辈们也要在各自领域发力,力争与国际标准并驾齐驱,甚至“医”出我国特色,并发扬出去。
“老师常说,细节是决定病人能否成功抢救的关键。相比老师,目前对我来说做好一名良医才是首要的。”师从“EECP之父”郑振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医师廖新学继承仁心仁术,在临床一线29年中,为了让患者尽快看上病、看好病,他延长每次出诊时间,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最优方案,同时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此外,他还坚持16年组织开展义诊巡诊,完成2000余人心血管疾病筛查。以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的义诊为例,从2017年8月开始,廖新学组织的专家志愿者队伍坚持每月来到镇上,开展义诊咨询、教学查房、技术培训等一系列帮扶活动,2年来开展义诊活动24场次,服务患者约14160人次,其中约50%患者为危重、疑难病例,累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00多万元。如果计算两地往返的路途,专家们2年来跑了不下14400公里。坐诊之余,专家队伍还通过临床带教等形式,提升卫生院诊疗水平,为当地百姓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据统计,2018年卫生院门诊人数达40624人,住院人数8289人,全院业务收入3117万元,对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4%、25.8%和53.39%;2019年,成功挂牌“五华县第五人民医院”;两年来医疗差错事件和医疗纠纷零发生,成果斐然。与当地群众的“帮扶情”也是这样慢慢结下的。廖新学回忆,在一次下乡义诊返程途中,有一位村民突然堵在路上,拦住了他们的车,不让车辆继续往前。廖新学心里急躁,却不是因为急着返程。“当时我还以为他是急着问诊的患者,急急忙忙就要下车,没想到是为了送一筐自己种的红薯给我们。”“医者,24小时随时待命。”廖新学这样规划他的工作时间。

伶仃洋畔有医者,于小岛处诉说家国情怀——珠海市桂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桂湘,驻守桂山岛上这唯一一家医疗机构已经32年了。
1987年,当时的卫生院坐落在半山腰,只有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老三样”。5位医生,没有护士,什么事都是自己做。工作、住宿都在一栋楼里。缺水、缺电,连公用厕所都没有。交通不便,一个星期才一趟船。20来岁的小伙子看着这以后不知道要工作多久的环境,竟觉得新鲜和喜悦。“环境闷、条件苦。我们学校11个人分散到6个岛,现在留下来的只有2个。”“我本来比较内向,不觉得孤独。”王桂湘说。多年的海岛从医路,也为王桂湘留下了许许多多浓墨重彩的记忆。据他回忆,2017年台风“天鸽”来袭时,桂山岛停水停电,通讯中断,成为一座“孤岛”,卫生院窗户破碎、天花板坍塌。“医院大门被毁,也没有了电铃,我们睡在四楼,万一有病人来,不知道的话就麻烦了。”王桂湘索性把诊断床搬到大门口,面朝大海,做起了“守门人”。 “打台风那天,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有个外伤病人要来,我们赶紧做好急救准备。”王桂湘介绍道,病人脖子处有一道很长的伤口,他帮着清创缝合,进行临时处理,等到第二天有船,才把病人运送到市区进一步治疗。一家卫生院,要如何做好岛民健康的“守护者”?在王桂湘的诊室里有两个档案柜,整齐地摆放着居民的健康档案。“桂山岛户籍人口2000左右,加上流动人口,多的时候有七八千人,少的时候也有四五千。健康档案有本地户籍人口的,也有非户籍人口的,覆盖到整个海岛。一边是常规的,一边是慢病档案,分类放,好管理。岛上有140多位高血压病患者、20来位糖尿病患者。”他说。近年来,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珠海市人民医院与桂山镇中心卫生院等结成医联体。如今,5g智慧医院桂山岛基地也已建成。看着医院发展越来越好,王桂湘说,如果有机会从业70多年,他会坚守当地,一直为老百姓服务。部分资料来源:健康广东往期报道 羊城派 南方医plus摄影:侯家辉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M2OTkwOA==&mid=2655625014&idx=1&sn=892c47f97924bf27da3bc57d3d5d60ca&chksm=8bf29e2dbc85173b71a30e2a7f3547573137902a35cba930e1c7340c030463cebc464cfa852b&mpshare=1&scen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77514286493&sharer_shareid=9b1ddcc7e473280882ac8dc3849ea286#rd
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