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肾脏肿瘤长到拳头大 机器人辅助成功“拆弹”

2020-08-06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曾钦松)34岁的张女士右侧肾脏肾门处生长了一个巨大错构瘤,由于肿瘤体积达到成人拳头大小,和原本的右肾大小相当,且占据要害血管位置,成为了身体内的一枚“定时炸弹”,瘤体随时可能破裂,危及张女士的生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陈凌武教授团队迎难而上,组成“拆弹部队”,利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腹膜后入路,以最低的创伤成功摘除了巨大肿瘤,且为患者保住了肾脏。

 医生进行机器人腹腔镜手术。通讯员供图


    肾错构瘤“发育”11年成“夺命炸弹”


    早在2009年7月,张女士在工作单位的体检中发现了其右肾的错构瘤,肿瘤直径约30mm,当时考虑肿瘤位于肾门处,紧贴血管,且经几年的随访未见明显增大,便一直坚持定期复查未行干预。“当时因为检查是良性,且当年技术没有现在先进,如果做手术就要切除整个右肾,因此我就一直观察。”张女士介绍。近几年,张女士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连续复查发现该肿瘤增大加快,最近复查CT发现其直径已近90mm,瘤体压迫了肾脏及肾门处血管,情况不容乐观。
    肾错构瘤又称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按照不同比例构成的,是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肾脏实体肿瘤的0.3%~3%,男女发病率比为1:2。过去认为,肾错构瘤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其检出率逐渐升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陈凌武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肾错构瘤超过40mm就建议切除,超过40mm破裂出血的风险大,一旦破裂出血容易危及生命。张女士的肿瘤不仅体积大且占据了宝贵的手术操作空间,影响手术暴露,同时,肾门为肾脏主要大血管的出入之处,位于该处的大瘤紧贴、包裹血管,在切瘤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大出血,因此,在微创环境下医生难以切除肾脏,更难以实现只切除肿瘤而保住肾脏。张女士辗转了几家医院,医生一致认为切除整个右肾的可能性很大。


    专家寻觅出最佳“拆弹”方案


    张女士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该院陈凌武教授仔细阅片后指出,就目前的肿瘤特点和生长状态而言,最大的危险是瘤体随时可能破裂而导致大出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应尽力争取摘除瘤体,保住肾脏。经过与患者充分沟通,陈凌武教授决定为该例右肾中央型复杂性巨大错构瘤实施切除术,担任起“拆弹专家”的重任。
    在科室的病例讨论会中,专家们根据该病例的特点和难点各抒己见,普遍认为该患者肿瘤位置险要,肾门血管和瘤体内血管交织复杂,肿瘤体积巨大,形状不规整。那么,手术该如何实施呢?如果进行腹腔镜手术,这对手术空间要求高。若经腹膜后途径进行手术,该手术入路可以避免血液及尿液对腹腔的污染,减少腹腔内脏器对手术操作的干扰和肠道并发症,患者的创伤更低,恢复更快。经过再三讨论,专家团队认为最可能的入路是经腹膜后途径,这样操作空间大,操作难度相对降低。会后,陈凌武教授带领团队进一步研读影像学资料,周密设计手术计划,决定对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且优先采用对肠道干扰最小的腹膜后入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以最小创面摘瘤保肾


    6月5日,张女士的手术开始了,一切都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着,陈凌武教授先充分游离整个右肾,尽力扩展了肿瘤的暴露空间,以减少手术操作空间小的弊端,并进一步游离肾门的大血管和输尿管,让瘤体的总貌及其周围器官、大血管、输尿管等结构的解剖关系充分展示出来,再由浅入深仔细剥离。由于血管游离充分,血供控制可靠,终于,在不到两小时的机器人腹腔镜“战斗”中,手术成功了。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在腹腔镜下实现了右肾的肿瘤摘除,且保住了肾脏,并以最小的手术创面获得了最大的治疗效果。


    专家提醒:检出良性肿瘤也应密切关注


    陈凌武教授介绍,随着体检普及,肾错构瘤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有些患者发现是良性的,就不关注了。”一般而言,错构瘤会慢慢长大,伴随的风险是出现压迫血管、伴随大出血风险,损害肾功能等。一旦发生出血就要紧急手术,急诊手术相对而言比较匆忙,保住肾脏的几率就变小了。因此,建议发现错构瘤的患者密切关注,一旦长大到4公分左右建议切除。此外,小于4公分的,但如果位置在肾门处,造成了肾积水,同样建议切除。”
    据介绍,肾错构瘤发病原因不明,一般也没有症状。陈凌武教授介绍,大多数患者是体检发现,早发现、早治疗,可实现完整切除根治。


报道链接:http://www.xxsb.com/content/2020-08/06/content_113415.html

日期: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