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在抗疫致敬展,中山一院最美逆行者与自己相逢,和战友相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8名医务人员在“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展览现场。 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28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8名医务人员,在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文的率领下,和峥嵘岁月时期的自己邂逅。援鄂医疗队队员、中山一院东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专家陈振光,和南都特派武汉摄影记者钟锐钧(《疫痕》组照的主要创作人)神交已久。但在武汉期间,钟锐钧记者常驻汉口,陈振光医生扎根协和西院区,日常的交往都是通过手机完成。而这一次参展,让两人终于线下相逢,共同应对新冠疫情的同袍,在省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拥抱。
守珍主任,您的照片在“武”字后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展览现场,身后是中山一院人出征武汉的长幅图片。 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作为驰援武汉的主要力量,有着110年历史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疫情期间先后动员了三批共150名队员驰援武汉。中山一院抗击新冠的脚步东北延伸到了绥芬河,西北到了乌鲁木齐、喀什,东南辐射到了福建泉州。最近的,立足本院的同时,包干了东莞等兄弟城市的重症、危重症救治;最远的,抗疫的脚步则延伸到了塞尔维亚。
直到当下,中山一院的重症医学专家管向东教授,司向医生仍战斗在新疆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多名临床检验专家仍在香港特区的全员核酸检测中废寝忘食。
“如此大规模的动员,是中山一建院以来的第一次。”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曾多次向南都记者讲述中山一院的抗疫故事,并作为中山一院全体人“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普适情怀的写照。
58岁的成守珍教授是广东援鄂医疗队中的中山一专家,回穗后,她又立即转战塞尔维亚分享抗疫心得。个中艰辛,甘苦自知。但她表示,祖国还有需要,还会再次出发。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在众多逆行者中,58岁的中山一院党委委员、护理部主任成守珍最为特殊。她是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返穗次日,武汉解封。但武汉的那段经历,却被她和众多队员们一起尘封起来。“就像一个血痂,在愈合,但不能也不愿去触碰。”
成守珍主任很快又成了中国援塞医疗专家队的队员,将中国经验、广东打法,无私分享到了万里之外的友好国度。“援助武汉还是背靠强大的祖国,援塞则完全是另一番境遇。疫情导致不能通航,我们是和所有的归国华侨同机回国的,回国隔离观察期间,还发现乘客中就有一名确诊病例……”
唏嘘也好,感慨也罢,成守珍一点也不后悔。“祖国有需要,我还会再出发”。
来自中山一院的党员、援鄂队员们仔细观看着每一件展品,回忆抗疫期间的峥嵘岁月。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在展览现场,她也努力地在众多展出照片、实物中寻找着自己的身影和痕迹。在同事的帮助下,她才在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大图中,找到了自己。“原来,守珍主任就在武汉加油横幅的那个‘武’字后面。”
每一帧展出的镜头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来自中山一院的党员、援鄂队员们仔细观看着每一件展品,回忆抗疫期间的峥嵘岁月。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郑莹也在众多图片中寻找着自己。“依稀记得当时因为过年,新烫了头发,一去到武汉,就剪短到了耳根。我其实早就发现自己了,只是前后半年不到,差距太大。”
郑莹告诉南都记者,这个展览太好了,她还想来看,带着她的闺女、家人一起来看。
在看到“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收到执信校友会寄送的即食花胶礼盒和心意卡”照片时,她激动地说,这个厅被队员们称为“神龙厅”。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还有一个132人的“神龙作战连”微信群。“这个‘神龙厅’是我们分发物资和社会各界捐赠物品的地方,一如召唤神龙。”
她回忆道,每次按人份整理好后,就会在群里说“领物资啦!”,然后大家就很快下来了。
疫情期间大家都很忙,很少能见面,但在分发物资时就可以看到大家。“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神龙厅’,因为在这里大家能见面,加油、鼓劲。也能在这里感受到社会对援鄂医疗队的关爱。”
“情人节遭遇暴风雪,我到处凑到103套雨衣雨鞋”
陈振光教授回忆,情人节那天队员们冒雪冲进隔离病区的视频,让这个七尺男儿差点落泪。那一天,是武汉20年一遇的暴雪。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援鄂医疗队队员陈振光教授是心胸外科专家,在医院发出号召以后,作为重症肺病专家,他5分钟之内就写好了请愿书。
“当时我们去武汉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封城的缘故,人员不能够在路上走动。我记得是情人节当天,当晚有武汉20年一遇的暴风雪来临,同事让我帮忙准备雨衣、雨鞋。当时我都有点懵了,该上哪里去找雨衣雨鞋呢?”
他动用了所有资源,终于在晚上十点半,收集到了103套雨衣雨鞋。第二天,医疗队员们穿着雨鞋迎着寒风,冒着暴雪勇敢冲进隔离大楼的镜头,被拍成了抖音短视频,广泛流传。
“其实我第二天自己看到这个镜头,都差点流泪,我相信很多队员看到这个镜头都会流泪。我们每天都要直面生死,但是我们整个队伍,一直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在一起,没有掉下一人。一直都勇敢结伴而行,冲向隔离病房为广大患者进行救治。”
陈振光还提到,“共克时艰,守望相助”这八个字在抗疫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八个字浓缩了很多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背影,这些背影最终汇聚成抗疫的洪流,帮助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
拍摄“疫痕”时医生们自然会笑 “因为我们又挺过了一次”
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钟锐钧擅长人物摄影,他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拍出了“疫痕”系列。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而在武汉期间,和陈振光教授神交已久的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钟锐钧,也分享了抗疫期间的工作点滴。“第一次进病区还是很紧张的,在汉口医院门口,踌躇了半个小时。”
钟锐钧本是擅长人物摄影的记者,在拍摄“疫痕”系列照片之前,他看到很多医护人员在网上发自己脱下口罩的样子,这个细节让他特别感动,启发了他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展现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把更多的细节拍给大家看。
为了不让医护人员在医院的污染环境暴露太久,他提前试好光,让每个人从缓冲区一出来,摘下口罩大概一两分钟左右就能拍好,拍完后就让他们赶紧把口罩戴上。
“为什么‘疫痕’系列照片里很多都是笑脸,我没有引导过医护人员去笑。”钟锐钧也问过他们,为什么在那么焦灼的时候还能笑得出来?
医生们的回答是:“我刚刚经历了4个小时或6个小时的班,穿着防护服,但我挺过来了,我又战胜了自己,我觉得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感谢南都记录下我们的“逆行记忆”
中山一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文对南都提供的抗疫展览平台表示感谢,南都等媒体,在疫情期间用笔墨、镜头,发表了3500篇记录中山一人抗疫足迹的文章。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文表示,中山一院从除夕夜开始分三批驰援武汉,共有150名队员参与。除了武汉之外,还向东莞、福建泉州、新疆等地,甚至塞尔维亚,先后派出多名医护人员驰援,也把广东抗疫的一些模式、经验,成功带到兄弟省市和友好国家。
“抗疫顺利进行,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医护人员的职业担当,还有很多媒体朋友们的关注、关爱、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疫过程里,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报道约3500篇。这些报道都是对医护人员抗疫工作的肯定。特别感谢媒体朋友们能够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向英雄致敬,是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
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专题展》筹备了6个月,收集了500余幅抗疫图片、120余件/套相关见证物和展品。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网总编辑、南方都市报党委书记、总裁梅志清表示,这已是她第三次前来观展,而每一次观展都深受感动。
看到这么多到过武汉一线的白衣天使,在展厅和当时的自己相遇,她的眼睛里也含着泪。
“我们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省博物馆,历时6个多月筹办这个展览,就是向我们的抗疫英雄们致敬。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梅志清书记表示,以南都为代表的媒体人,就是要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通过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的传播,来讲述好英雄的故事,把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传播好。
临近观展活动尾声,暨大附一院东圃院区的医护人员也自发来到了展厅;广东省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们来到了展厅……随着展期的持续,该展览热度持续高涨,每天展厅里参观人流络绎不绝。不少省市直机关单位、学校、各大医院、普通市民都在排期预约参观。
8岁的姑娘张子宁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前来观展,三年级的她对这次疫情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能上网课,不能外出玩耍的层面。
“爸爸妈妈把我保护得很好,疫情期间我不害怕。但我知道是疫情、病毒让我们戴上了口罩,是医护叔叔、阿姨帮助我们战胜疫情,摘下口罩。再过两天就开学了,我们在学校上课,是不用戴口罩的。”小姑娘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铭记历史中每一位值得致敬的人和每一件能让人铭记他们的物。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专题展》,以500余幅抗疫图片、120余件/套相关见证物和展品,多视角回顾与展示广东乃至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历程,再现宏大而清晰的抗疫群像,以此致敬每一个与新冠疫情勇敢战斗的人!
温馨提示:门票可在广东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号免费预约领取。
展出时间:2020.8.4--2020.9.10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郑纬浩 钟玲玉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828358826.html?wxuid=ogVRcdHMDEiRdWD-V-oNSahElYB4&wxsalt=ea33a1
20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