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医学大咖兼职研究生辅导员,要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后浪”

2020-09-13
    他们是医生,也是负责教育医学生的老师。
    10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医院党委书记骆腾,副院长祁少海、匡铭,党委副书记谢文,总会计师陆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出席大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表示,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再一次看到了中山一院老师们“身教”的力量。


    据悉,根据《中山大学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选聘与管理实施方案》,该院制定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兼职研究生辅导员遴选与管理实施方案(试行)》,遴选73名优秀的党员骨干医师担任兼职研究生辅导员,强化研究生教育的思想引领与人文关怀,为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医学生进行创新型尝试。

    中山一院成立了一支兼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为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中山一院组建了一支由73位党员骨干医师组成的兼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医院党委书记骆腾,首先向全院教师致以节日问候,向为医学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的老教授、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她表示,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德树人,身教为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医生也是老师的中山一院人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老师们“身教”的力量。”
    重症医学专家管向东教授三次出征、三战三捷,立下赫赫战功,告诉我们什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熊艳、郭禹标、成守珍、刘大钺、唐可京教授远赴塞尔维亚抗疫,淬炼了新时期中塞两国的“铁杆情谊”;吴健锋教授向患者郑重承诺“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医者初心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不能冷着每一位队员”“让队员心无旁骛抗疫”,大雪前夜,郑莹、陈振光、杨璐等同志连夜把羽绒服逐一送到队员房门口,克服重重困难把保障物资运抵驻地,保障医疗队工作生活所需;在全国支援力量陆续完成任务撤离后,朱庆棠教授带领130多位队员作为“殿后”国家队坚守到最后一刻,彰显了无敌中山医的英雄本色!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教育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教师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实践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骆腾表示,为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医院组建了一支由73位党员骨干医师组成的兼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全部成员有中级以上职称,75%是研究生导师。这是一支有情怀、有境界,政治过硬、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队伍,将在学生的思想上、专业上和医德医风方面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培养出更多的“后浪”  导师们都有甘当“前浪”的觉悟

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表示,“后浪”足够优秀,作为“前浪”的自己死在沙滩上也是值得的。

    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显微创伤手外科副主任、骨显微党总支书记朱庆棠教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青年委员、肾内科周怡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从医从教故事。
    梁力建教授回顾了数十年的从医从教经历,蔡纪辕、陈国锐、王吉甫等老一辈通过“言传身教”给了自己深刻影响,他把这些传统也传给了自己的学生。
    他说,“他们得到好的传承,作为‘前浪’的自己死在沙滩上也是值得的,如果前浪永远是前浪,而不是青出于蓝,那么历史就永远不会前进,中山医永远没有进步,这是守旧而不是传承”。



朱庆棠教授分享了医院骨科显微外科几代人创业传承的故事,传承、创新,才能发展。

    朱庆棠教授则分享了骨科显微外科几代人创业传承的故事,朱家恺教授创建显微外科专业、创办《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刘均墀教授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中创新手术救治病人,刘小林教授在艰苦条件下选择自主研发道路,开发出国内首个新型神经修复材料——神桥,顾立强教授在学术领域在拓新天地……
    32年来,既是医生又是老师的身份朱庆棠深感责任重大,培养学生时刻严格要求,他说,“一定要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进步”。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实习生萧嘉佳

通讯员  彭福祥  潘曼琪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911362475.html

日期: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