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64岁重症瓣膜患者生命垂危,一场不用开胸的手术助其重生

2020-09-22
    信息时报讯(记者 刘俊 实习生 马续丽)9月21日上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心内科的病房里,64岁的潘伯活动自如、准备出院,一般人很难看出,不久前,“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他曾“站在死神面前”,好在一场不用开胸的手术将他拉回鬼门关。

 生命垂危:64岁重症瓣膜患者严重心衰


 潘伯是广西人,近2年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多次住院治疗。此次发作,潘伯的症状愈发严重,因严重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甚至无法平卧,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潘伯的儿子告诉记者,由于呼吸困难、无法躺着,潘伯经常一连好几天都没法睡觉,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记者了解到,瓣膜就像心脏的“阀门”一样,使血液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而不能倒流,而主动脉瓣狭窄,就是瓣膜口开放受限,心脏射血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阻力,心脏无法将血液正常射出,会出现全身器官及心脏本身缺血的症状,随时有猝死风险。

 对于这种重症瓣膜的病人,内科保守治疗往往没有明显疗效,传统的治疗方案是进行心脏外科开胸手术。然而,潘伯年老体弱、病情较重,无法耐受急诊开胸换瓣手术的巨大创伤,而内科治疗又无法缓解其症状,找不到恰当治疗方案的潘伯一家陷入困境。

 辗转多家医院,潘伯儿子打听到中山一院心血管内科正在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手术,手术无需开胸,通过股动脉的穿刺口即可将人工瓣膜送到心脏进行置换,创伤极小且术后恢复快,特别适合外科手术高危的老年患者。

 经过紧急联系与转运,潘伯于9月6日住进中山一院心内一科。据CCU副主任李怡介绍,抵院时,潘伯病情危重,心力衰竭症状在药物治疗和床旁持续超滤治疗下毫无起色,大部分时间只能半坐在病床上喘着大气,生命体征不稳定,肝肾功能指标恶化,情况十分危急。


 重获新生:不开胸为心脏换好“阀门”


 考虑到潘伯的情况严重,中山一院心内科主任廖新学及心内二科主任杜志民积极沟通协调,多次组织心内科、心外科、CCU、人工肾、心脏超声科、麻醉科等进行跨学科会诊和评估,认为潘伯目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属于难治性心力衰竭,预后很差,但外科手术高危,没有外科换瓣机会,即使做TAVI手术,麻醉风险依然很高,很可能无法顺利上台进行手术。

 “潘伯不能躺下,做不了CT,没办法精确评估定位,加上天性二叶瓣解剖异常、肝肾功能不全、高麻醉带来的休克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我们担心他上不了台,更担心上了台下不来。”李怡表示,与潘伯家属沟通后,潘伯家属表现出对中山一院心血管团队极大的信任,毅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希望能尽快手术治疗。

 9月9日,在麻醉科和心外科的支持下,TAVR团队副主任李怡和副主任庄晓东提前制定多种手术预案,手术从潘伯的大腿根部穿刺,用一根粗不过圆珠笔芯的导管携带人工瓣膜,从大腿根部血管进入,通过股动脉把人工瓣膜送至心脏的病变部位,人工瓣膜打开后取代原本已损坏的瓣膜,历经40分钟,成功为潘伯换好心脏“阀门”。

 回忆起手术的40分钟,李怡直言“步步惊心”,潘伯术中的循环奔溃、循环衰竭让医生们神经高度紧绷,为了潘伯的身体承受能力考虑,尽量每一步紧密衔接,缩短手术时间。

 据李怡介绍,术后,潘伯的症状和各方面指标均明显改善,心脏跨瓣压差由术前的70mmHg下降到10mmHg以下,狭窄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日后基本生活不成问题。

 “潘伯入院时已属于症状特别严重的患者,手术风险极高。”对此,李怡呼吁,当出现头晕、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有杂音时,应早日筛查,如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寻找心脏专科医生及早干预。


 报道链接:https://wap.xxsb.com/content/2020-09/21/content_120098.html

 日期: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