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十三五”,附属第一医院服务人民健康这五年
“十三五”期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健康
在疑难重症诊治、医学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
发挥医学国家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拓展办医空间,积极推进大平台建设
这五年,附属第一医院积极推进医院大平台建设,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南沙新院区、医学综合楼、恒大医学中心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形成了多院区协同发展的办院新格局,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历时两年,附属第一医院将东山院区融并升级
打造成一体化妇科与生殖诊疗中心
新增床位100张,日均门诊接待量增加20%
配备10间一体化和数字化腔镜手术室
提升了妇科、生殖两大学科整体服务能力
2018年11月12日,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生殖医学中心启用
启用两年来门诊与手术量分别达70多万人次和6万多人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
是广州市南沙区政府与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的
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是一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际医学中心
2018年7月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奠基动工,医院总建筑面积50.6万㎡
设置国际医疗中心、医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精准医学大科学平台等
医学综合楼(刘銮雄楼)总建筑面积7.5万㎡
大楼设有急救中心、手术中心
妇女儿童中心、临床研究中心
信息中心、影像及放疗中心等
同时设有紧急救援直升机停机坪
医学综合楼(刘銮雄楼)效果图,主体工程预计2021完工,2022年投入使用
恒大医疗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万㎡
是附属第一医院构建和完善医学大平台功能
实施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
和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又一项重大项目
2018年5月22日,恒大集团向附属第一医院捐资10亿元
助力医院打造国际一流的国家医学中心
为解决办医场地紧缺问题
医院还通过拆除老旧建筑新增医疗用房8.75万㎡
推进何善衡楼、邱德根楼等建筑内外装修
进一步优化了患者就医环境
何善衡楼
改善医疗服务,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这五年,附属第一医院创新医疗技术、优化诊疗模式、加强医学装备更新,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医院先后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牵头单位、国家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医院拥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近年来开展新技术382项
填补55项国家级以上技术空白
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指南、专家共识100多项
打造院前-急诊-危重症一体化救治体系
以2019年为例,疑难危重收治率达83.6%
打造最安全的疑难重症救治体系
在应对疑难重症诊治方面
多项技术为全国乃至全球首创技术
如: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肾移植手术
全球第二例全国首例复杂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切除手术
何晓顺教授团队全球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到肝移植、肾移植
带领器官移植技术跨入热移植时代
创新治疗手段克服疑难杂症
作为华南地区首家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
5年来,附属第一医院通过机器人
开展了2000多例手术
其中10余例属华南地区首例
帮助患者快速实现精准治疗和快速康复
附属第一医院是华南地区首家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
为解决患者手术等候时间过长问题
医院整合术科资源成立日间手术中心
一站式”完成上百种手术
每年为数以千计患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019年11月12日,日间手术中心举行启用仪式。病人住院1到2日
甚至术后休息几个小时即可出院,日间手术不仅降低了治疗费用,也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为提高门诊患者就诊效率
医院推出官方APP、自助一体机
官方微信等便捷预约平台,上线互联网医院
为患者提供了挂号、缴费
检查预约、线上问诊等全流程服务
2018年3月13日,附属第一医院手机客户端(APP)“掌上附属第一医院”上线
2019年8月14日,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流程服务
在110周年院庆之际
医院引进6大高端医疗装备平台
患者检查预约时间
由原来的2-3周缩短到2-3天
2020年11月11日,六大医学装备平台同日投入使用
2018年6月,广东启动
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
附属第一医院成为首批9家医院之一
集聚拔尖医学人才,打造一流医学学科
率先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5大方面发力
2019年9月,附属第一医院入选
国家首批委省共建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
2018年6月6日,附属第一医院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
凝练学科方向,学科建设质与量双提升
这五年,是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五年,学科平台建设、大项目大团队建设、论文数量与质量均取得长足进步。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医院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六、华南第一,并首次进入中国顶级医院第五位。
“十三五”期间,医院获科研项目1533项
纵向经费连续破亿,总额达7亿多
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
国自然立项总数达495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8项
授权专利155项、发表SCI收录科技论文近2800篇
各项指标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
肖海鹏教授团队在BMJ发表研究成果,指出医务人员有效使用防护装备对抗击COVID-19重要性
阅读量排名位于纳入统计的1500万项研究成果前5%
全院学科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高
优势学科群数量逐年增加
烧伤外科、耳鼻咽喉科学和肾脏病学
分别位于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前三甲
2020年8月21日,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发布会在京举行
附属第一医院共有29个学科进入学科百强,其中7个学科进入前十
医学研究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新增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
国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工程实验室等
一批国家省部级研究平台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家无菌动物研究平台
2020年1月10日,无菌动物研究平台启用,该平台目前可容纳繁育隔离器18台
实验隔离器33台,每年可提供无菌小鼠2000只
接收无菌小鼠相关试验项目10个以上,可同步进行400-1200只无菌小鼠相关试验
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构建完备人才梯队
这五年,医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构建人才引进、人才支持体系,完善各项人才培育制度,培育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领军人才,打造有影响力的人才梯队。
2020年6月16日,在学科建设暨人才项目进展汇报会上,肖海鹏常务副校长/院长在会上表示
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是医院跨越式发展关键引擎
各专科要紧牵学科建设的牛鼻子,紧抓人才发展的关键内涵
实施“五个五”“三个三”工程
培育学科领军人才
打造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
同时实施中青年杰出人才
和青年拔尖人才的柯麟系列人才支持计划
构建了覆盖人才成长全周期的
“启航—攀登—领军”人才培育体系
2020年8月19日,附属第一医院医师节庆祝大会上,第五批柯麟新苗登台亮相
院领导及学科专家赴
海内外一流高校和机构延揽英才
五年来,青年人才队伍增量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
入选国家、省市级高素质人才100多人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立项31项
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在附属第一医院得到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
这五年,医院坚持立德树人,打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临床兼职辅导员队伍,建立具有特色的“专科学院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加强国际化师资培训,医学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临床医学教师团队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打造临床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医学人才
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
肖海鹏教授领衔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教师团队
图为团队部分成员
为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73位党员骨干医师担任兼职辅导员
在学生思想、专业和医德医风等方面
全方位帮助学生成才成长
2020年9月10日,兼职辅导员集体亮相,这是一支又情怀、有境界、政治过硬、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队伍
发扬“传带帮”优良传统
先后成立11个基础专科学院
与欧洲医学教育联盟、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
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合作
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临床师资队伍
10余位教学师资和管理人员
荣获全国住培优秀奖项
2017年3月11-15日,我院举办第三期“附属第一医院-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临床师资培训班
附属第一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等六家国内教学医院作为创始会员
共同成立“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
通过联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从根本上推动和提高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
这五年,医院党委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提升员工满意度幸福感,提升社会美誉度,凝心聚力谋发展。
推动“支部建在专科上”
基本做到一个支部一个专科
通过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充实队伍和强化教育
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2018年8月25日,外科党总支部组织25名党员、专家到惠东县人民医院新院开展医疗义诊与健康宣教党日活动
中国好医生、心血管医学部党总支书记廖新学教授连续二十年回乡义诊,反哺基层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使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
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有力彰显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
医院党委、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领导班子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勇于担当
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涌现了大批先进典型
驰援武汉医疗队员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汇聚成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图为2020年3月2日
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14名火线入党的新党员在武汉协和医院和汉口医院宣誓入党
在医院党委领导下
宣传和文化建设取得系列成果
搭建了院内+院外宣传平台矩阵
建立了覆盖全院的宣传工作队伍
在各大媒体推出正面宣传报道5600多篇次
其中,疫情相关报道达到3500多篇次
医院品牌和社会影响得到有力提升
医院编写《战疫八章——来自媒体的报道》《战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念画册》
《天使日记——我的战疫故事》,详实记录了附属第一医院战疫过程
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成果
系统整理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院110年等
医院打造了院史文化长廊
推进柯麟精神、老专家从医故事
名专家讲科普、抗疫主题系列成果等
主题文化项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打造文化长廊和院史小红楼,展示附属第一医院110年的发展历史
开展老专家从医故事系列采写出版工作,目前已完成20多位老专家从医故事整理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结合
春节、医师节、教师节、护士节、运动会等重大节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
提升员工凝聚力、向心力
医院举行员工趣味运动会
抗击疫情勇担当,扶贫援外显大爱
这五年,作为医疗国家队,附属第一医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服务边疆基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承担起公立医院责任,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医院先后派出185人次奔赴抗疫前线
支援武汉、北京、东莞、香港
绥芬河等多个地区
并远赴塞尔维亚多线抗疫
展现了“无敌中山医”的责任担当
2020年4月21日下午,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总队131名医护人员结束14天休整返院
获颁“院长特别奖”
通过巡回医疗、“组团式”帮扶、柔性扶持等
对西藏、新疆等基层地区
进行“输血+造血”式帮扶
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派出专家500多人次
共诊治门患者51000多人次
教学查房8800多次
示范或带教手术近2000例
开展业务培训23000多人次
国家医疗队举行出发仪式
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医院先后组建援助斐济国家医疗队
援助多米尼克医疗队
在斐济,医疗队三个月内诊治了上千名患者
举办了10多场学术讲座
谱写了新时期中斐、中多友谊佳话
心血管医生吴德熙在多米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