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易慧医生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2020-12-14
近日,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评选办公室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来感谢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易慧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为广大妇女树立了优秀榜样。据悉,全国三八红旗手是全国妇联授予我国优秀女性的最高荣誉。



以勇慧践行使命,用柔情彰显大爱
——记中山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易慧医生
你可能曾经见过她。从城市里的超高层写字楼到连锁商超,从机场、高铁站到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广东21市近千个LED屏上,都曾出现她布满“疫”痕的脸庞,以及温暖而坚定的笑容。她是易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也是广东省援助湖北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队员。
成为广东为最美“逆行者”亮灯的代表之一,易慧当之无愧。除夕夜,她逆行出征,赶赴武汉进驻最危险的病区,可谓勇;在前线救治条件受限时,她因地制宜发挥聪明才智解决实际问题,可谓慧;怀着对救治生命的大爱,也有着对家庭的深情,可谓柔。
“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我责无旁贷、义无反顾!”这,就是一名广东医生面对祖国征召时的朴实心声。

易慧布满“疫”痕的脸庞
勇
1月24日中午,看到科室微信群发出的驰援武汉召集令,易慧毅然请战。其实,在得知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时,易慧就早早做好了去前线的心理准备:“我在ICU工作多年,是去前线支援最合适的人选。”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她太明白这个病毒的传染性不亚于SARS,更何况当时对武汉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她做好了所有最坏的打算。
就像战士期望上战场,易慧渴望支援武汉抱着的是一份从医的初心,“治病救人就是做医生的意义所在。”先生很了解她:“去吧,你的内心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我们是医生,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四个小时后,除夕夜万家团圆之时,易慧作为第一批广东省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夜色中逆行出征奔赴武汉抗疫前线,大年初一凌晨3点抵达。
医疗队支援的武汉市汉口医院是一家的二甲医院,硬件设施薄弱,分区通道、建筑布局都不完善。作为最早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大量重症病患涌来,300多张床位常常收治超过400名患者,医院不堪重负。他们接手的呼6病区收治了全院最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近80名患者基本都是重症和危重症。

入隔离病区前,易慧换上了隔离服
面对恶劣的病区环境及防护资源严重匮乏、人员不足的困境,易慧没有退缩。她是小组中唯一的女性,却担任了组长。进入病区第一天,易慧就迅速梳理了患者情况,与组内的另两名同事做了分区分工。分组的模式有利于大家可以更快掌握每名患者情况,并且也可灵活协调配合,这种分组的模式一直持续至援汉结束。
当天,她利用各种设备为多位患者行了无创通气、高流量氧疗等呼吸支持。在她的带领下,医疗小组高效有序地完成各项收治及抢救工作。
援助武汉期间,她以身作则,一直坚守一线救治,长时间工作后出现低血糖症状,依然坚持完成工作才脱下防护服。同时,她还负责新队员的传帮带和各种协调沟通工作,经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慧
面对严峻的病区状况和繁重的救治工作,只有勇敢并不够,还需要化解困难、解决问题的智慧。人如其名,易慧有着深厚专业积累沉淀出的一份聪慧。
面对汉口医院救治条件的种种限制,医护人员常常感到一身本领无法使出来。结合丰富的实战经验,易慧因地制宜采用“土办法”、“新武器”,竭尽所能挽救患者生命。
汉口医院供氧系统老化,而大量患者都需要进行氧疗,大大超过了医院供氧负荷。因为缺乏可调节氧浓度的无创呼吸机,危重患者更是无法得到足够的供氧。易慧使用了“土办法”:在普通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无创面罩高流量给氧的基础上,再给患者使用鼻导管吸氧。
“双通道给氧”增加了供氧浓度,患者脉氧饱和度立即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经验在病区推广,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隔离病房里,惊险的情况时常发生,这就需要医生准确的判断与果断的处置。一次,一名新入院的老年男性患者突发气促,脉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情况危急。
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吴健锋、易慧和司向判断患者很可能是气胸,但穿着防护服难以听诊,汉口医院也没有条件开展床边胸片检查。

在吴健锋教授的指导下,易慧在床边超声诊断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
可使用床边超声协助诊疗!专家们迅速联系了床边超声机进行检查,果然是气胸!团队立即实施穿刺引流,患者从生死边缘挽救回来。
这是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在战疫中率先开展重症超声技术救治重症患者。在救治一线,易慧发现,比起其他检查手段,床边超声更有利于重症患者的病情监测。
之后,她和团队坚持对新收患者开展床边超声评估心肺功能,覆盖了病区半数以上患者。床边超声的开展大大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有一个新收入院的老年男性患者气促明显,CT影像也符合新冠肺炎表现。但在体格检查时,易慧发现,他双下肢水肿明显。反复询问后,她判断,患者近期有可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
床边心肺超声检查发现,患者的气促除与肺炎相关外,可能主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相关。后续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检查都佐证了这一诊断。易慧及时为他进行了利尿等抗心衰治疗,患者气促很快得到改善。
柔
敬业与专业的背后,是易慧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柔情。
面对自身病情、家庭变故、生离死别等,许多患者出现严重焦虑、恐慌甚至抑郁悲观的情绪。“鼓励和安慰与药物治疗一样重要。”作为长期在ICU工作的医生,易慧深知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常去患者床边看看,常与患者聊聊。
其实,面对严峻的武汉疫情,直面患者和家属的生死离别,在舍身治病救人的同时,医护人员们也都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冲击。作为一名“老”ICU医生,易慧不仅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好,还经常与队友们分享交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3月8日,她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环球资讯特别节目中分享了对医护人员开展心理辅导的相关经验。

易慧在汉口医院呼六病区工作
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易慧总是坚韧面对,但她也有着自己的“软肋”,那就是年幼的女儿。在出发时,她最不放下的就是女儿。
女儿从小就很粘妈妈,晚上总要妈妈陪着睡。易慧曾因工作在外地工作了五个月,当时2岁大的女儿数次崩溃大哭。自此,她推掉了很多长期在外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但这一次她却毅然主动出征:“这次不一样,我责无旁贷”。
对患者的大爱,让她暂时舍弃了对女儿的陪伴。出发前,她从团圆饭桌上离开,匆匆赶回广州收拾行装。但临出门,易慧都始终开不了口向女儿告别。最终还是先生告诉女儿说:“有很多人在武汉生病了,妈妈要去帮助他们。”
女儿一直执着地问:“妈妈,你要去多久回来呢?”易慧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狠狠地抱了一下女儿说,“等武汉的病人都病好了,妈妈会尽快回来的。”说完赶快低头出了门。
在武汉支援期间,无论多苦多难,易慧都是微笑面对,唯一一次湿了眼眶,是女儿四岁生日。这是女儿第一次没有妈妈在身边的生日,视频时她哭着说:“妈妈,你骗我,你还没有回来,我不要你了”。挂断了电话,擦干眼泪,易慧收拾好东西继续去隔离病区上班。
“我是母亲,更是医生,这是我义无反顾的选择。”易慧说。(工会、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