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 :人这辈子,一定要做件让自己感动的事
时间:2月19日
地点: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记录人:雷阳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雷阳阳同志,经组织讨论决定,因为你的优秀,明天将派你同大家一起共赴支援武汉,具体出发时间未确定,请你做好准备随时待命……”。2月6日23点的这通紧急电话,就像阿拉丁神灯,指引着我,背上行囊、一路“狂奔”风驰电掣般来到了武汉。那时是北京时间2月7日17:40......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我的身份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疗队队员。荣耀而光鲜,满满的自豪感!
离别前先生为我收拾行李时无声的支持、女儿强忍的泪水、骆书记坚定的话语、肖院长高昂的歌声,还有那挂在脖子上红灿灿的围巾,无不激励着我勇敢向前、无畏战斗!“我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凯旋而归!”下飞机的那一刻,我这样对自己说。
转眼间,来武汉已经十三天了,每每坐在往返于酒店与医院的班车上,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一幕幕。人这辈子,一定要做件让自己感动的事,这一次我被自己的勇气感动了!
有人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从事内科护理人员比较擅长,你是外科且非重症出身的护士,去武汉一线能行么?我莞尔一笑。虽然已八年没在病房工作,但中山一院大名鼎鼎的肝胆外科出身的我,临床的观察力、反应力、动作的利落依然在线,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不可磨灭的财富。
这十三天里,我将穿、脱防护服练得驾轻就熟,并喜欢上了这套洁白而密不透风的特殊装扮;这十三天里,我严格按照控感要求,满脑子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即使回到我在酒店的小窝;这十三天里,我迅速接手主班工作,一入病区,便像上了弦的时钟,滴答滴答,从不停歇;这十三天里,无尽的响铃、应铃,插空才能接着做没干完的工作;这十三天里,面对每班成百上千、源源不断涌入的药品,我做到了忙而不乱、从容应对;这十三天里,我逐渐习惯了护目镜下雾里看花,核对的每一张标签和每一瓶药物,准确无误、无一疏漏......这十三天,工作再多再累再危险,我都不曾抱怨、不曾后悔、不曾引以为然,因为护理是我的工作,护士是我的身份,任何一个环节的护理工作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我为自己能将主班的工作内容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调整,分清楚轻重缓急、迅速上手、从容应对,并而感到自豪。
尤记得96年毕业那会儿,我最初的理想职业:专业、有价值,全情投入。于是我来到了大外科——肝胆外科,一个工作量繁重、有急诊有抢救的地方。夜班是按月上的、护理用物是按车推的、而每周休息的那两天是要主动回科室做生活护理的,夜班时接急诊病人、参与抢救是频发的......那时候我就想:苦,年轻的时候不吃,更待何时?技术,年轻的时候不学,更待何时?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有关生命的惊险瞬间被化解,我能看见患者的需求被我的专业解决。我是健康的引导者,我为病人提供专业治疗护理的同时,也告诉病人如何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
当然,多年来总有很多事,可以瞬间浇灭热情,有人始终坚守在这条路上,也有人半途离开。然而我始终坚信: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不管什么事都是这样。
来武汉,也是这样!既然选择来了,就坦然面对,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因为我有一颗炽热的心,我是一名医务人员,我行,一定行!
整理:宫小宁
指导:陈利芬 冯月蓓
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