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新冠前线如何调整工作模式的建议
成守珍主任不断强调:我们目前最首要的任务是“救援”、“救治”、“救命”,我们怎样摒弃一贯实行的病房模式来适应当前这个目标呢?灾难时期的救治,以挽救生命为主,如何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本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经历了一整套各种不同班次之后,个人感受是二区工作中静脉输液多、静脉彩血多,患者几乎都是在其他地方治疗了一段时间再转过来的老年患者,血管很难找。静脉采血一般都是清晨天没亮就开始的,护士在护目镜雾茫茫、戴着3层手套触感不灵、房间光线微弱的情况下抽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病人采血普遍都有8-10支试管,一只手根本抓不住那么多试管,而且经常要反复核查,从床旁每根试管PDA扫描核对开始,平时5分钟左右可以抽完一个的,现在要克服种种困难,抽完一个最起码要花15~20分钟,上了呼吸机镇静后的病人还要花上5分钟帮他按压止血。我所管的组里每天都有八、九位病人要静脉采血的,在这么多新冠肺炎病人床旁呆这么长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感染几率,怎样保证护士零感染?确保能一个不少的安全回家?
我的想法是:我们能不能给每个病人在新收入院的时候就为他建立一条中长导管,一方面用以输液治疗,保证每个病人都有一条生命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条导管抽血,血“刷”一下就能抽出来,再多支的采血试管5分钟内也可以完成。
中长导管较符合目前形势的需求,价格低廉、对静脉要求没有PICC严格、操作步骤简化,可盲穿、也可B超下穿刺,由护士完成管道的置入,自由度高,既保证危重病人抢救用药的无缝连接,又可以大大缩短护士长时间接触这传染性的患者,虽然会辛苦置管的老师,但是辛苦一人却保护了一大片护士。
我们中山一院驰援武汉首要的目的是“救命”,既要救治武汉人民的生命,也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生命,摒弃一贯的思维(防止管道堵塞、防止血栓形成)才能适应当前的疫情攻坚战。
口腔颌面外科:黄丽文
指导:冯月蓓、陈利芬